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09: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
A.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 B.初创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2.秦朝建立初期推行的“三公九卿”官制,构成了秦朝完整的中枢统治体系,这个体系有的继承了殷周的遗制,有的采用了东方六国之制,而更多的则是对秦国原有职官制度的发展。此材料表明( )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3.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
A.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护法失败 B.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
C.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 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
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5.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6.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7.(2021·山东大联考质检)宋神宗即位后,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试难度。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予特殊照顾,“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对家住偏远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这些举措(  )
A.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B.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
C.旨在打破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D.改变了科举取士的标准
8.(2021·江苏苏州调研)在唐代之前,监察官监督普通案件的审理,纠正冤案错案。到了唐代,监察官可以参加三司推案(即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和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共同审案)。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监察领域的不断延伸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9.《法国民法典》基于古典自然法学理论,在内容上以罗马私法为基础,恪守查士丁尼时期《法学阶梯》的结构,以合理的编排顺序,概括明确和规范的用语,使法典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这主要体现了《法国民法典》( )
A.强调内容的继承性 B.重视语言的规范性 C.注重文风的实用性 D.重视结构的严谨性
10.宗教改革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从而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这表明宗教改革思想( )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11.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准许百姓联名赴京告状。民众监督成为皇帝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材料反映出明初( )
A.皇帝独揽全国的监察大权 B.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完善
C.皇帝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 D.中央职能部门得到进一步健全
12.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文官制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背景是( )
A.公职人员背叛国家的事件频发 B.近代以来国家对外战争不断
C.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较晚 D.政党进退影响国家政局稳定
13.一份11世纪的教会文献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任命为主教或院长,教会将不予承认,并剥夺其进入教会的权利。同样,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若将主教职位或其他神职授予他人,将受到天主的谴责,失去永生的机会。”材料说明罗马教会( )。
A.注重与君主协商教会事务 B.严禁授予君主与贵族教职
C.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 D.防范教宗与世俗君主贵族合作
14.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5.下图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画面描绘了一群农民在地头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场景。该作品意在( )
A.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 B.体现《论十大关系》主要讲话精神
C.倡导响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尚 D.赞颂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16.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
17.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致
18.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19.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21.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参照外国文官考试制度,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考试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而廷试又是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的。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
A.渗透了“中体西用”思想 B.适应了开展维新变法的需要
C.拓展了科举制的实施范围 D.体现了政府对留学的奖励政策
22.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
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
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23.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2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其中的多数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很容易做出集体自私自利的决定。下列雅典民主机构或制度中较容易出现这一结果的是( )
①公民大会②十将军委员会③陶片放逐法④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5.古代雅典经历了三场著名改革,构建了民主体制。这三场改革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B.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C.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D.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26.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赏罚。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 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
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
2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28.唐代科举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以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实行糊名制,公卷、通榜之制逐渐被废止,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和规范化 B.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
C.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的功能 D.宋代专制制度的僵化
29.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对察举制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 )
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
C.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长 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
30.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东晋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逐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界,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兼论科举、八股的联系与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8分)
32.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约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由吕大钧所制定的《吕氏乡约》,具体内容分为四大纲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正因为乡约的自治性,宋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国家对乡村自治开始正式认可。
材料二 最早对乡约制度进行研究的杨开道在《中国乡约制度》(1937年)中认为,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乡约制度,一个打倒中国治人传统的乡约制度,一个树立中国民治基础的乡约制度”。以提倡和研究乡村建设理论著称的梁漱溟认为,《吕氏乡约》“这个东西,可以包含了地方自治萧公权十分推崇《吕氏乡约》,认为其”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学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学者推崇《吕氏乡约》的原因。(4分)
答案
DCBCC AABCA CDCBC CCCDD DBACD CDABA
31. 答案:
(1)特点:分级取士(形成层级考试体系),考试内容单一(或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或重考查儒家经典)选拔程式化和规范化,体现公平公正,八股取士(或格式化),逐漸走向僵化,科举考试与提官相结合,强化专制制度:重视区域平衡,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或巩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或加强思想控制;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或经济重心在南方。封建制度日趋走向衰落。
(2)原因: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废除科举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涉及范围广而影响复杂多样;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形势和自身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人们看待废除科举这一问题的立场不同、侧重点不同等。
32. 答案:(1)制度:郡县制。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历史作用: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
(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压抑。
33. .答案:(1)特点:重视道德教化;体现乡村社会自治性;得到国家(或政府)认可。社会影响: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2)原因:为反专制寻求历史依据;推动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西学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乡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得出重视道德教化;根据材料一“正因为乡约的自治性,宋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国家对乡村自治开始正式认可”,可得出体现乡村社会自治性,得到国家(或政府)认可。第二小问“社会影响”,根据材料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得出规范了乡村秩序;根据材料一“正因为乡约的自治性,宋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国家对乡村自治开始正式认可”,可得出推动了地方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后世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二“一个惊天动地的乡约制度,一个打倒中国治人传统的乡约制度,一个树立中国民治基础的乡约制度”,可得出为反专制寻求历史依据;根据材料二“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可得出推动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学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