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其中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并培植了农作物粟的是( )
A.红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大汶口文化
3.“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材料所涉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下列选项体现了该论断的是( )
A.世卿世禄制的确立提高了贵族地位 B.战争导致了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C.铁器牛耕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变革 D.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5.《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6.“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 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
A.“为政以德”的主张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克己复礼”的要求 D.“以德服人”的理念
7.2021年2月12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8.“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9.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修筑万里长城 B.推广郡县制度
C.整顿社会风俗 D.实行郡国并行
10.汉武帝时期,身为重臣的主父偃曾提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人人喜
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巩固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宗室血缘 D.以德治理国家
11.《汉书 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由此可见中朝( )
A.职能相当于宰相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参与政事的决策 D.中朝成员身份地位较高
12.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 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民族交融与统一趋势 D.五胡内迁与国家分裂
14.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 )
A.西汉 B.西晋 C.东晋 D.东汉
15.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地区比较安定 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16.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1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规范行政程序 C.强化专制皇权 D.化解君相矛盾
18.“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19.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
20.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 )
A.与均田制度相配套 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
21.中唐诗人刘禹锡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血统不保 B.南北统一,武人当道
C.科举推行,名门败落 D.三省六部,权相难现
22.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23.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
②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③这表明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
④玄奘取回的经书经过活字印刷在民间广泛流传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26.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革涉及诸多领域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导致北宋衰亡
27.“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理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汉蕃分治 B.与时俱进 C.墨守成规 D.模棱两可
28.宋代制瓷业突破了青白二色,成功烧制出各色瓷器,器型也千变万化,纹饰则刻、 印俱全。因此名窑四起,除东京的官窑外,还有民营的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吉窑、建窑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
C.手工业追求形式变化 D.工商食官制度最终解体
29.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佛教的传播 B.道教的兴盛 C.儒学的复兴 D.理学的僵化
30.宋初,词是南方割据小国的亡国之音的象征,是人人望而生畏的文化腐朽物,体现着南方颓废的文风和士风。后来,大量士大夫参与了词的创作,改变了其创作风格,如岳飞和辛弃疾等,写出了很多高亢嘹亮、心怀天下的词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文化重心的转移 B.诗歌的衰落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理学的影响
第Ⅱ卷(材料解析题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后汉书 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革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编自《晋书 段灼传》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2分)
(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2分)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8)
32.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14分)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区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280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 (2)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4)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2)简单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6)
答案
1-30选题:
1-15 ACBCD ADCBB BACBA
16-30 BCCBD CCBAB AAACD
31.(1)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3)影响: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32.答案:
(1)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3答案:(1)时期:南朝。原因:自然条件优越;政治相对稳定,和平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人民的辛勤劳动。
(2)时期:南宋。表现:户口南多北少;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人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