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09: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城市洮北区第14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对比图1和图2,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生产模式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社会组织的完善 D.经营方式的改变
2.下列关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
A.麻纺织业 B.丝织业
C.棉纺织业 D.造纸业
4.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十六世纪末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正斥责。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
A.文化专制主义 B.天朝上国心态
C.自然经济、闭关锁国 D.君主专制影响
5.古人描写江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小农户个体经营
C.有田者无力可耕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6.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B.土耳其对东西方贸易的阻碍
C.很多人希望到东方去“寻金” D.地理知识的提高
7.17世纪荷兰在亚洲进行殖民扩张,一度占据中国领土( )
A.澳门 B.台湾 C.香港岛 D.广州
8.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 )
A.暴力掠夺 B.输出商品
C.输出资本 D.掠夺原料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标志着(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B.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C.列强开始了资本输出 D.新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11.鸦片战争后,洋纱之所以很快取代土纱,主要是因为( )
A.列强获得了经济特权 B.中国的关税很低,利于进口
C.洋纱质优价廉 D.中国人民易于接受新事物
12.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解体”指的是( )
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场的规模变大
C.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
D.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1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②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14.以下企业哪一项是曾国藩创办的军用企业(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继昌隆缫丝厂 D.大生纱厂
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不包括(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 B.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C.受外商和洋务企业刺激 D.洋务运动的诱导
16.以下是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在近代发展缓慢的原因,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欧美列强的压制 B.中国实业家能力有限
C.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缺乏政策保护 D.各级官吏敲诈勒索
17.1987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的目的是 ( )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18.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实业的奖励法令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19.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表述最完整的是( )
A.发展水平较低,速度缓慢
B.在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下,全面萎缩
C.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D.初期有较快发展,后期不断萎缩
2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畸形,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发展较为迅
速,其原因不包括( )
A.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B.中国缺乏煤炭等重工业的资源
C.轻工业的风险系数没有重工业大 D.轻工业因与百姓生计相关而市场广阔
21.1912—1919、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22.4世纪时,欧洲人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 ( )
A.麻 B.葛 C.丝 D.棉
23.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4.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5.徽商研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 ( )
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
26.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2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行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27.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的不同点有 ( )
①资金来源 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③办厂地点 ④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30.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
A.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 B.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D.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第二卷:非选择题(40分)
31.简答题:(14分)
(1).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列举罗斯福新政包括哪几个方面?
32.阅读材料(12分):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2分)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2分)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2分)
33.问答题(14分)
(1)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顺应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领域里面先后采取了哪两个经济政策?(4分)
(2)后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称为什么?(2分)
(3)按照斯大林的规划,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过程中分别在工业与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措施?(4分)
(4)在50-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先后哪几个领导人进行了改革? 其中最后一位领导人的改革还直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4分)
2021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C B A B C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A A B C A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A D B A A C D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简答题(14分):
(1)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影响见18页末段。
(3)罗斯福新政的五点内容,见课本。
32、阅读材料(12分)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2分)
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2分)
(2)时间:1914~1919年(或一战期间)。(2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
(3)直接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由暂时繁荣转入萧条困境。(2分)
(4)出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2分)
33.问答题(14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4)人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