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扫描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扫描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09:26:49

文档简介

S M
2021 2022年度上学年创新发展联盟高二阶段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游部分.共1〇〇分。考试时间⑽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題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
第 I卷 (选 择 题 共 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題,每小题2 分,共 48分冑在筹小臞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韩非子 孤愤》在谈到田氏代齐时称:“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
用(占有)之。”《韩非子 内储说下 六镦》中指出:“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
故臣得借则力多(强大),力多则(朝廷)内外为用,则人主壅(蒙蔽)。”可见,韩非子认识到
A 君主强化权威的必要性 B.太人阶层崛起的可能性
C.调和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D. # 建官僚政治的紧迫性
2. 汉武帝时,已有部分文人在对灾异事件的记录中蕴含对朝政的讽谏r汉宣帝时,儒生对自然灾
害的解读为皇帝诛杀权臣提供了借口。由此可知,汉 帝 以 来
A.批评时政成为儒生的追求 B.天人观念影响政治生活
C.儒学成为限制君权的工具 D.封建迷信思想走向僵化
3. 朱熹所著的《家礼》规定,家族必须设立祠堂。祠堂是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主人(封建大家
长)每天要到祠堂晨谒,而家族成员则“出人必告”“有事用告”。“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
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由此可见,《家礼>
A.注重家族利益 B.将天理与人欲对立
C.强调纲常伦理 D.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4. 明朝中期,李贽提出“童心说”,崇尚不受外界影响的最初之本心。汤显祖认为,艺术创作的重
心在于对情感本体的描述与阐释,“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的“唯情说”是其文学观的核心理
念。据此可知,两人都
A.对陆王心学有所继承与发展 B.反对传统思想的世俗化倾向
C.认同个体情感应受社会制约 D.注重对传统纲常伦理的反思
5. 智者学派深信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te们把文法、修辞逻辑引人课程,使人们认
识到语言是人的特殊的力量。他们还确信由专门人员实施高等教育的必要性,把正式教育推
广到年轻人中去。这反映出当时古希腊
A.精英教育的发展 B.智者学派信徒众多
C.人文精神的觉醒 D.重视公民参政素质
&希腊神话在古希腊文明煙灭一千多年后的14世纪,骤然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热点题材,美神
阿佛洛迪忒化身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被《十日谈》作为抒情笔
意所在……神明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中是那么个性张扬,尽情地享受着世俗生活的乐趣。
材料反映了
【高 二 历 史 第 1 页(共6页>】 2 2 ~ l l ~ l 9 3 h -
A.理性主义的社会蓝图 B.文艺复兴的价值取向
C.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神学迷信的广泛传播
7. 孟德斯鸠主张在民主政体中,立法权应归人民,因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
具有自由的精神,都应该由自己来统治自由,所以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由此可知,
孟德斯鸠
A. 强调民众掌握立法权的重要意义
B. 认为政治自由推动立法权威的贯彻执行
C. 借鉴了古代雅典政治的民主精神
D. 要求国家重视培养公民群体的参政素养
8. 下表所示为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时收集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他所探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
能是,中国古代
朝代 天文机构的设置
秦朝 “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
汉朝 天文机构隶属太常,由太史令统管
隋初 秘书省的太史曹负责天文
唐朝 前期的太史局、太史监承袭隋制,隶属于秘书省,后期司天台则独立成署
A.统治者对农业科技的重视 B.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C.主流思想文化的变化趋向 D.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善
9. 明朝中后期流传的“三言二拍”五部作品中近200个短篇小说将刻画对象定位于普通市民,描
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习俗礼仪的微妙变化。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君主专制政治的衰落
10. 下图分别为唐宋宫廷画的重要代表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绘画从审美追求到题
材方面较唐代绘画发生的重大变化,其中在题材方面,由以人物画为主变为流行山水画。在
审美追求方面
(唐)韩干《牧马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A*由反映贵族风尚变为关注市民生活 B.由注重工笔写实转向强调意境表达
C.由记述佛教故事变为传播理学思想 D.由单纯景物描绘变为崇尚书画一体
11.伽利略曾说过,宇宙是用数学写成的,真正的科学必然是运用数学的,一个好的物理学家也
必然是一个数学家。正是伽利略在他的实验中,不断反复测量,最终总结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及其数学表达式。由此可见,伽利略
【高 二 历 史 第 2 页(共6 页)】 22—11-193B -
A .建立近代学科分类法 B .使科学不再依赖神学
C .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D .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12. 1859年,赫胥黎读完《物种起源》后认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杰作,必将引起一场科学思想的
深刻革命。他告诉达尔文,“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我准备接受火刑,如果必要的话”。这反
映出当时
A .科学家大都是神学家 B .人们普遍质疑科学家
C .神创论具有较大影响 D .自由主义思潮的流行
13.据下表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等)等人在贝
1876 年
尔发明的基础上做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手段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
1877 年 美国建成世界第一座电话交换台
1879 年 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1896—1913 年 美国人亨利 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以及世界第一条T 型汽车生产流水线
1903 年 美国的威尔伯 莱特和奥维尔 莱特兄弟俩设计制造的“飞行者”号飞机试飞成功
A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 .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政府对科技奖励力度加大 D .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14. 林则徐在致英国女王的信件中,强调:“教明刑,古今通义,譬如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
国法度,况天朝乎?……故新例于带鸦片之夷人,定以斩绞之罪,所谓为天下去害者此也。”
林则徐这一言论
久强调禁烟运动符合国际公义 B.坚决反对英国殖民者
C .希望联合英国共同禁绝毒品 D .存有闭关锁国的想法
15. 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开始使用白话
文。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在当时都产生
了很大影响。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 .传播了民主与科学 B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C .有广泛的群众参与 D .动摇了儒学的地位
16.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
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两个革命纲领的相同点是
A .学习俄国的革命道路 B .主张消灭私有财产
C .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D .支持农民革命运动
17. 毛泽东在解说他在中共七大上的报告时说:“在我的报告里,对资本主义问题已经有所发挥,
比较充分地肯定了它。这有什么好处呢?是有好处的。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肯定的,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4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资本主义。”据此可知,毛泽东
A .认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B .否定资产阶级共和道路
C .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D .决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8. 1979年 1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谈道:“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企
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比较大。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
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借鉴。”这表明邓小平
A .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 B .推崇西方国家市场经济
C .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看到计划经济弊病百出
【高 二 历 史 第 3 页(共6页)】 22—11 一 193B
19. 2003年 10月 1 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美国、欧洲各界纷纷对“神
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
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
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据此可知,“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
A.说明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领先世界 B.表明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0.1 % 8年 9 月,在中宣部召开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与会者纷纷表示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一
样,在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理论研究等领域都要争取放“卫星”。文艺创作和批评都
要大搞群众运动。这反映出
A. “文革”动乱波及文艺领域 B. “双百”方针开始贯彻到基层
C. “左”倾错误渗透到文艺领域 D.民众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实践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媒体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报道中常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为
建设服务”等表述,改革开放以来,媒体报道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相关表
述明显增多了。这反映了
A.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 B.教育方针对时代诉求的回应
C.我国对苏联经验的借鉴 D.政治运动对教育的渗透加深
22. 某一文学流派与“新古典主义”对立,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
的服从;它“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
该流派
A.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擅用夸张手法且反传统
C.注重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D.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
23. 右图是德国著名绘画大师保罗 克利(1879 1940年)
的作品《鱼的魔术》,这幅画作以黑色为背景,图中的不
同生命都在演绎着不同的造型和生长形象,正中有一张
带有钟表的网正在展开,但是鱼儿们还是怡然自得地游
着。该作品
A. 主要反映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B. 强调捕捉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
C.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D. 着重表现作者内心的“苦闷挣扎”
24. 20世纪 30年代初,喜剧大师查理 卓别林相继主演了《淘金记》《城市之光》等电影。其中
最为经典的是流浪汉形象,在镜头中他塑造的流浪汉是绅士、诗人、梦想家……是渴望浪漫
和冒险的独行侠。他塑造的流浪汉形象在当时
A.迎合了罗斯福新政 B.慰藉了困顿的人们
C.反映了民众的心声 D.有利于经济的复苏
第n卷 (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 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格外重视家庭教育,以使本家族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繁
衍不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
【高 二 历 史 第 4 页(共6 页)】 22—11—193B
散逸,目須早教,勿失机也。”儿童及早进行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早教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由
父母承担教育的职责。父母要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严加督
促。门阈士族多以儒家学说严格教育子女并兼传道家之言。出于立身扬名的需要,士族人
家还对子女进行艺能教育,主要是据其家传传统,各有所重,文学、书法、音乐均是其教学内
容。顏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家中长辈要有意识地为子女
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身教重于言传。情景教学、因势利导等教学手法以情境激发
才思,也深受士族家族推崇。
— 摘编自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材料二
在明清帝王倡导家教“化民成俗”的要求下,在商业和文化并重的地区,徽商“贾而好儒”
的习俗氛围,使得一般民众对于子弟的教育颇为重视。为人立世,当以品行为先,正如绩溪
商人章策所言:“立品为先,词章为末,务崇实学,勿鹜虚名。”子弟入学前,徽商自觉承担教育
子弟的责任,使其具备基本的识字诵读能力,入学后,则与教师密切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在
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会从培养子弟为商贾所必备的意志顽强、敢于冒险、简朴节约等
素质入手,突出训练其长于书算、善于贾道等能力。徽商对子弟自立的要求格外重视,教育子
弟自小就要树立靠个人力量谋求生路的志向,不能自立之人,就会破败家业,让先人蒙羞。
— 摘编自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教育的特点。(5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9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基督教社会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矛盾之中,典型地表现为基督教
的崇高理想与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为了克服这种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
欲相分裂的魅尬状况,中世纪末期的西欧社会可能采取的变革方案只有两种:第一种是顺应
罗马教会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撕破虚幻的神性面纱,理直气壮地为人性的合理性进行辩
护;第二种则是以虔诚的信仰来对抗堕落的教会,以圣洁的神性来驾驭败坏的人欲,重振早
期基督徒的纯真信仰和淳朴道德。
— 摘编自[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
德意志城市大多兴起于修道院和城堡附近、帝王驻跸地以及逃亡农奴聚居地。中世纪
时代,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己的利益着眼,特别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有强大的中
央集权,但此时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德意志区域只是罗马教皇的“乳牛”,是天
主教会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最终,思想的、精神的和民族等矛盾日益尖锐,1517
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
—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t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思想问题而出现的两种变
革方案及其核心主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6 分)
【高 二 历 史 第 5 页(共6 页)】 22-11-193B -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 6世纪M 主要科技革命的历史结构
科技革命 . 主要标志 主体部分 扩展或带动部分
第一次科学革命 近代物理学 哥白尼、伽 利略、牛顿力学 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科学革命 相对论和量子论 相对论、量子论、射线和电子 天文、遗 传 、地学等
第一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和机械 纺织机、蒸汽机、工作母机 冶金、轮船和火车等
第二次技术革命 电力和内燃机 发电机、内燃机、电讯技术 石 化 、钢铁和运输等
电子和计算机 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 核 能 、航 天 、自动化
第三次技术革命
信息和互联网 微电脑、信息技术、数据库 生物、材料和制造
摘编自何传启《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
上述表格中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包含了诸多启示,从中提炼出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说明。(要求 .启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在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峰幸氺冲就提出了赶超西方的思想。1923年,他在广州
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告诉/ 大听众,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确是适合中国国情,
顺应世界潮流,建设新国家的一个最完全的主义”。为实现“赶超’西方,孙中山指出,“我中
华之弱,由于民贫”,所以,“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济,为当今莫要之政策”。“欲我国转弱为
强,反弱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
驰轉于地球之上。”他晚年在致瘳仲恺的信中强调指出:“予鉴察世界大势和本国国情,中国
欲为世界一等大强国,及免重受各国矣力侵略,则须努力实行扩张军备建设也。若国民与政
府一心一德实行之,则中国富强,如反掌之易也。”
— 搞编自郑大华《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忉年 9 月 2 1 日,毛泽东再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的前景,“我们的民族将从
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失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
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
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954年 6 月 1 4 日,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
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
' — 摘编自郑大华《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实现“赶超”西方思想的内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内容。(4 分)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4 分)
I
【高 二 历 史 第 6 页(共6 页)】 22—11 —193B .2021-2022年度上学年创新发展联盟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韩非子的思想。材料中韩非子指出权臣专政是人主之大患,权势不可以借人,说明他认识到君主强化权威的必要性,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材料中的“部分文人在对于灾异事件的记录中蕴含对朝政的讽谏”“儒生对于自然灾害的解读为皇帝诛杀权臣提供了借口”等信息说明,天人观念影响当时的政治生活,故选B项;材料“儒生对于自然灾害的解读为皇帝诛杀权臣提供了借口”并不是儒生批判时政,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君权的限制,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部分文人和皇帝利用天人观念达成自己的目的,不能说明封建迷信思想的僵化,故排除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纲常伦理思想。据材料中的“家族”“祠堂”“主人(封建大家长)”“家族成员则‘出入必告’ ‘有事则告’”等信息可知,朱熹所著《家礼》中的规定强调了儒家纲常伦理的尊卑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伦理纲常,并非家族利益,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与宗法分封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李贽与汤显祖的思想。材料中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唯情说”都强调个体情感的重要性,说明两人的思想深受陆王心学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两人的主张与传统思想世俗化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唯情说”虽然都强调个体情感的重要性,但都没有说明个体情感应受社会制约,故排除C项;材料中两人没有反思传统纲常伦理,故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觉醒。材料中智者学派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反映出当时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精英教育,故排除A项;智者学派主张“把正式教育推广到年轻人中去”,并不代表其信徒众多,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据材料中的“希腊神话在古希腊文明湮灭一千多年后的14世纪,骤然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热点题材”“彼特拉克”“《十日谈》”“个性张扬”“尽情地享受着世俗生活的乐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自由与现世的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故选B项,排除D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勾画了理性主义的社会蓝图,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不是政治追求,故排除C项。
7.A【解析】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思想。材料中孟德斯鸠指出在民主政体中,人民只有掌握立法权,才能保障自身的自由,可见,孟德斯鸠强调民众获取立法权的重要意义,故选A项;B、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D两项;材料中孟德斯鸠的民主精神基于理性,与古代雅典政治的民主精神有明显不同,故排除C项。
8.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据表中秦、汉、隋、唐都设置天文机构,可见我国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天文历法的重视,这有利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进步,故选B项;统治者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并不代表对农业科技的重视,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变化,故排除C项;统治者对天文历法的重视与君主专制的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9.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明朝中后期流传的“三言二拍”五部作品中近200个短篇小说将刻画对象定位于普通市民,并描绘市民的世俗生活,这主要源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及其文化需求,故选A项;根据唯物史观B、C、D三项均不是这一现象的根源,故排除B、C、D三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宋代绘画。宋代绘画题材由以人物为主变为流行山水画为主,同时其审美追求由注重写实转向强调意境表达,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中宋代绘画题材和审美取向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理学成就。据材料中的“数学”“实验”“自由落体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学科分类法和伽利略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故排除B项。
12.C【解析】本题考查达尔文进化论。材料信息“1859年”“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我准备接受火刑,如果必要的话”说明,由于《物种起源》以科学的依据彻底否定了神创论,赫胥黎以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的观点而被判处火刑)自比,折射出当时神创论仍有较大社会影响,故选C项;据材料不能得出A、B、D三项结论,故排除A、B、D三项。
13.D【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科技方面取得很多突破性创新成就,可见当时美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选D项;A项中的“开始”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美国的科技成就,除福特汽车外,均未涉及这些发明的产业应用,不能直接得出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故排除C项。
14.A【解析】本题考查林则徐的思想。林则徐在致英国女王的信件中要求英国遵守中国法律,认为禁止鸦片是为世界除害,可见林则徐强调了禁烟运动符合国际公义,故选A项;材料中林则徐针对的是禁止鸦片问题,没有坚决反对英国殖民者,故排除B项;材料中林则徐没有联合英国共同禁绝毒品与闭关锁国的想法,故排除C、D两项。
15.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学革命”,即白话文运动,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通俗易懂,有利于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16.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二者都以反帝反封建为革命目标,故选C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学习俄国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B两项;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其并没有明确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故排除D项。
17.C【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系统理论,材料中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党制定方针、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这一段解说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18.A【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邓小平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应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管理、发展科学的方法,彰显其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管理、发展科学的方法,并非只局限于西方市场经济,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故排除C项;材料表明邓小平认为我们应吸收一切有益经验走自己的路,并非否定计划经济,故排除D项。
19.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材料反映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在美国、欧洲的影响,由此可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选D项;A项中的“已经领先世界”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美国、欧洲各界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没有涉及“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
20.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文艺。材料反映了1958年党内“左”倾错误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故选C项,排除B项;1958年9月,“文革”尚未爆发,故排除A项;材料中文艺座谈会要求文艺创作和批评都要大搞群众运动,并不是民众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实践,故排除D项。
21.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不同时期我国提出不同的教育方针,这体现了教育方针对时代诉求的回应,故选B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故排除A项;材料中我国提出的教育方针都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不是对苏联经验的借鉴,故排除C项;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肯定会体现一定的政治诉求(要求),材料中的表述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并未体现政治运动的影响,故排除D项。
22.D【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据材料中的“‘新古典主义’对立”“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学流派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故选D项;现代主义流派擅用夸张手法且反传统,故排除B项;批判现实主义流派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注重真实再现社会生活,故排除A、C两项。
23.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绘画。据材料中的不同的生命呈现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可知,这幅作品是现代主义绘画,再据材料的“以黑色为背景”“正中有一张带有钟表的网正在展开,但是鱼儿们还是怡然自得地游着”可知,作者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自己“苦闷挣扎”的内心世界,故选D项;A项表述符合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故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故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故排除C项。
24.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电影艺术的成就。据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初”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卓别林表演的流浪汉形象寄托了失业人群的操守和理想追求,为困顿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动力,故选B项;仅凭材料中的信息无法说明卓别林表演流浪汉形象在当时迎合了罗斯福新政,故排除A项;材料中卓别林镜头中的流浪汉是绅士、诗人、梦想家……是渴望浪漫和冒险的独行侠,故排除C项;D项表述夸大了电影艺术的作用,故排除D项。
25.(1)特点:重视程度高;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育内容上坚持儒道兼济;重视艺能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情境教学与因材施教。(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区别:崇尚实才,反对虚浮;支持并密切配合学校教育;突出训练子弟经商理财的能力;强调自立教育。(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教育发达,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儒家思想出现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经济政策影响深远。(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6.(1)第一种方案是文艺复兴,核心主张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3分)
第二种方案是宗教改革,核心主张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对世俗事务的干预。(3分)
(2)原因: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景苛扪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马丁·路德等人的宣传。(6分,答出三点即可)
27.示例
启示: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不断加强。(3分)
说明:16~18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不紧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19世纪,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加强,技术革命以科学突破为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联系进一步强化,相互关系多样化。许多新技术建立在科学突破的基础上,新技术推动了科学发展,推动了产业进步,从新科学、新技术到新产品(新产业)之间的时间跨度大大缩短。(9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8(1)做法:振兴实业;发展教育;强化国防军备建设。(6分)
(2)内容:中华民族复兴,并非是要恢复中国昔日的辉煌,而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重大的贡献。(4分)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华民族的复兴,应从历史上汲取营养,并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