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章节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学时 1学时
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第9课“秦统一中国”前承第二单元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以秦统一中国为主题,三个板块“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紧密相连。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模式,其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后来的两汉、隋唐、元明清的大统一及其作用也奠定了基础。
学习重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统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特别是在各种媒体上对秦始皇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但由于刚升入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解释能力。
学习目标 1.观察示意图、疆域图,绘制疆域简图知道秦统一中国的经过、结果以及秦朝政权要素;2.填充示意图、分析文字材料,了解中央集权制度概念和记忆这一制度内容,通过表格对比分析郡县制的影响;3.运用故事情境、图片、文字材料,学生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分组讨论秦在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认识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出示学习目标,预习第9课内容;2.调查收集秦始皇相关资料等。
学习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材料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图示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多媒体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中国用英语怎么说?China一词的来源是什么?教师讲述:China一词的来源有多个版本,但被西方学者公认,得到中国认可的版本就是China一词原自(Ch’in),也就是“秦”。材料:“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如果说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由秦(Ch'in)而来,那是恰当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章P135提出问题:秦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它给中国留下了哪些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我们共同来学习第9课。 学生结合自己所知做出回答。 China一词学生熟知,利用其来源导入新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活动一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一)扫六合,实现统一1.统一的过程:(1)通过《秦统一六国动态示意图》,展示秦灭六国的顺序、策略、结果。谐音记忆顺序:含着委屈咽气(2)明确秦朝的政权要素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注意“嬴”的写法。2.统一的条件(原因):依据以下材料,学生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 春秋、战国形势图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材料三 商鞅变法材料四 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材料五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3.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不断开疆扩土,观察《秦朝疆域》示意图,找出秦朝疆域四至,学生绘制简图。 1.学生观察《秦统一六国动态示意图》,了解秦灭六国的顺序、策略、结果。2.学生掌握秦朝政权要素: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提示:民心大势、经济、军事、个人。学生观察,绘制简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历史要素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以及归纳历史问题能力。掌握秦朝疆域史实,为以后学习中国的疆域版图以及了解疆域版图的变化奠定基础,同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活动二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秦这么大的疆域,秦始皇想让他的江山传到千秋万代?他选择什么制度或者措施才能让使他的江山稳固呢?创制度,确立统一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补充材料,动态出示示意图,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加深理解。材料补充:材料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 :“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3: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2.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比较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分析郡县制的影响? 学生填充《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记忆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并思考其特点。学生根据所学,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难点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学生阅读教材,填充示意图,教师补充材料解决难点,培养学生提炼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引领学生一起了解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确制度的内容以及其特点,强化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对比归纳分析问题,锻炼学生提炼知识点,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三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三)施措施,巩固统一1.引入故事篇。教师讲述:秦统一六国后,六国各异,出现了各种问题,正如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话: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原文大意:(各地)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各异。故事一则:一个原齐国的百姓到咸阳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又来到原楚国,由于尺寸不同,做长裙子的布只能做短裙。双方起了争执,最后她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由于文字不同,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2.教师提问:这一系列问题秦始皇怎么解决?请学生学生结合课本找到解决措施?教师展示教材统一货币图片、“铜量”“铜权”图片、统一文字图片。补充秦驰道示意图。3.出示秦疆域图和材料,秦朝建立之初,北边匈奴乘机南下,以今内蒙、河套地区为据点,直接威胁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远古至秦时,长江以南沿海一带为百越之地,因山川所阻隔,远离中原,早在灭六国以前,秦始皇就已经把百越之地作为了政府目标。请根据下列材料总结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对南方、北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讲述:秦南征服越族,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击退匈奴进攻,建筑长城,这就形成了大秦疆域版图:北达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学生根据情境作出回答,并分析出这些措施教师作出补充,并提示可以从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来归纳。(1)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2)文化:统一文字。(3)交通:统一车辆、道路宽窄。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4)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南修灵渠。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材料及教材内容,解决设定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和史料论证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重点。出示相关的史料,论证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体现历史学习主题——史料论证。培养学生的观察地图和分析材料能力。
活动四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四)功千秋,开创统一1.多媒体出示图片,结合所学,学生讨论秦统一中国意义,对我国以后历代的影响?提示:从疆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2.学生讨论后、教师多媒体出示秦统一历史意义。课堂总结:秦的统一不单单是疆域的统一,它所开创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统一。自秦以后漫长岁月,中国有过政权分立,有过强敌入侵,但正因为有秦开创的统一,无论什么阻碍,都休想把中华民族分割,把中华民族打倒。历史证明:国家分裂,往往山河破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往往繁荣富强,声明远播。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坚决维护。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拨。【统一】疆域 : 结束分裂、混乱,第一次实现统一;奠定古代中国疆域版图。【多民族】经济、文化、民族:促进各民族交流和交融,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封建】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模式。 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能够充分理解历史事件,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通过秦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初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达标检测 1.学生通过板书完成秦统一中国思维导图归纳本课所学知识。2.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题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做到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