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印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5.下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文学 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 ·书法 帖学兴起,碑帖印本广泛流通 ·绘画 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
A.印刷技术发展 B.城市经济繁荣 C.科举制度完善 D.市民文艺兴起
26.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27.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文化传统 C.经济政治 D.地理环境
2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29.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领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30.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
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这表明柏拉图
A.重视人的理性思考 B.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忽视道德的作用 D.认为人能够真正地认识自然界
31.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推销“赎罪券” B.抨击罗马教廷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3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33. 1774——1781年间,詹姆斯·瓦特分别申请了“分离式冷凝蒸汽发动机”和新型号“旋柄齿轮转动”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这反映了
A. 机器零件生产是工业革命的主流 B. 专利制度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动力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新能源的使用催生了新技术出现
34.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桔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知,作者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 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35.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 雪莱 B.贝多芬 C.巴尔扎克 D.毕加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12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一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日》 1578年 薄伽丘 《十日谈》 1353年
李贽 《焚书》 1590年 伊拉斯谟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年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年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年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1615年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年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年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年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年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5分)
高二(2020级)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24—25CA;26—30BDCBA;31—35BACAD
42(22分)
途径:传承先秦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
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10分)
(2)异:外部环境不同:汉代儒学面临道家等学说的压力;隋朝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
方式不同:汉代排斥其他思想,而隋朝吸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的合理因素。
同:儒学都面临困境;都是为加强统治的需要;都重用儒生、重视儒学教育。(12分)
43.(12分)【示例一】: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
明末清初,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书立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法治、民权、工商皆本等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更加务实。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以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基督教神学,揭露教会腐败,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歌颂人性。
由此可见,在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的产生。
【示例二】: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上实行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使得中国的科技仍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
而同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等近代科技果。
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
44.(18分)
(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每点1分,共7分)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3)评析:有利于消除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有利于防止滥用科学;增强科学的以人文主义情怀。(每点2分,共5分)铜川市印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5.下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文学 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 ·书法 帖学兴起,碑帖印本广泛流通 ·绘画 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
A.印刷技术发展 B.城市经济繁荣 C.科举制度完善 D.市民文艺兴起
26.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27.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文化传统 C.经济政治 D.地理环境
2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29.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领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30.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
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这表明柏拉图
A.重视人的理性思考 B.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忽视道德的作用 D.认为人能够真正地认识自然界
31.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推销“赎罪券” B.抨击罗马教廷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3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33. 1774——1781年间,詹姆斯·瓦特分别申请了“分离式冷凝蒸汽发动机”和新型号“旋柄齿轮转动”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这反映了
A. 机器零件生产是工业革命的主流 B. 专利制度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动力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新能源的使用催生了新技术出现
34.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桔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知,作者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 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35.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 雪莱 B.贝多芬 C.巴尔扎克 D.毕加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 ——据《隋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12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一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日》 1578年 薄伽丘 《十日谈》 1353年
李贽 《焚书》 1590年 伊拉斯谟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年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年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年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1615年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年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年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年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年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5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