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
图2为地球二分
置示意图。读图
巍山县第
高二2021年度秋季学期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
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
卷第Ⅰ页至第6页
第7页至第
考试结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
注意事
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
姓名、准
场号、座
題卡上填写清楚
丙、丁四处
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选出答案后
答案
橡皮擦
选涂其他答案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在甲、乙、丙、丁四处位置中,一年中长沙市昼长相近的是
球在
运动,形成了诸多地理现象
球自转的速度特
份自转速度快
速
内
内与丁
转速度慢,7月份自转速度快
在碳
大
洞相通的特大型漏
俗理
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9年我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县发现大型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又
线速度越大
世界级天坑群。图
天坑景观图
图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D.昼夜现象
图1为2019年
某地气象站局部照
片中的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測定空气温度和
象站和观测站最醒
读数时要特别防止受光照、触碰等因素的千扰
成3~4题
关于材料,下述
类型同图b的
底植被属
绿硬叶林
C.坑壁陡峭、底部草木丛
D.天坑高差大、水能较
该地百叶箱箱门的最佳朝向是
下列能够正确表示形成天坑景观地质作
D.朝北
若该地百叶箱箱
照片拍摄时间最可能是北京
C.⑥-①-③
位
年瑶寨,是我囯现存最古老的瑶寨,鼎盛时有民居700多
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大部分地区降大暴雨或特大暴
000多人,现仅有几
现保留有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
国
6
我
区暴雨水汽
意图
历史文
,已成
AAA级景区。据史料记栽
族的祖先一千多年前从洞庭湖以北迁来。图
南岗千年瑶寨分布图。捐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此次强降雨
副高南侧偏东气流
B.台风“查帕卡”逼近,水汽充沛
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
D.地势东高西低,迎风坡降水显
属于瑶寨先民迁寨于该地形部位的主要原因是
角洲地区天气现象最有可能是
较少
众多
交
B.雾霾笼罩
酷热难
风和日丽
保留至今的原因不包括
某校同学连续记录了
月
48小时的气温数据,如图
读图,完成
交通闭塞
政策
读图5“某季节季风环流示意图
风仆流示总图
的数
能是
风向
数据显示,最低气温出现在第三天,原因是
图
A.冷锋过境,受冷气团影
暖锋锋面影
有关该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冷锋锋面影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该季风的重要原因
界某区域。读
B.季风环流不
压带和风带位
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成
风的影
州高温多雨
滨寒冷干燥巍山县第二中学高二 2021 年度秋季学期第三次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C B D C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C C A B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C A D B A B D B
【解析】
1.地球自转速度是均匀的,不会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A、B 错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点外,
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C 错误;在纬度相同的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就越大,
D 正确。故选 D。
2.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相关,A 正确;地方时差、地
球形状与地球自转相关;昼夜现象与地球自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相关,B、C、D 错误。
故选 A。
3.根据材料“读数时要特别防止受光照、触碰等因素的干扰”可知,为了防止受光照的影响,
其箱门应朝北最为合适(该地位于山东,地处北回归线以北,箱体北侧背阴条件更好),
故选 D。
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箱门所在的方向为正北方,读图可知,此时百叶箱的影子朝向东
北方,表明此时太阳位于当地的西南方。由于该照片拍摄的时间是 2019 年 11 月,该季节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在下午,A、B 错,C 正确;11 月当地昼短
夜长,当地于 18 点之前日落,D 错。故选 C。
5.题意表明,①~④为地球二分二至日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可知,地球位于①位置时,
太阳直射北半球,应为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地球位于③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地理 W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6 页)
应为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图中北极点指向上,则地球呈逆时针公转,顺着公转方向
判断,②表示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位置,④表示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位置。地
球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时日期为 7 月初,处于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之后,即图
中①位置之后,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位置中,乙位置离远日点最近,公转速度最
慢,B 符合题意。故选 B。
6.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相似的两个日期,长沙市昼长相近。图中甲位置临近④位置(春
分日),位于春分日之后,直射点临近赤道,位于北半球;图中乙位置临近②位置(秋分
日),位于秋分日之前,直射点临近赤道,位于北半球;图中丙位置临近②位置(秋分日),
位于秋分日之后,直射点临近赤道,位于南半球;图中丁位置临近④位置(春分日),位
于春分日之前,直射点临近赤道,位于南半球。由此判断,甲与乙、丙与丁的太阳直射点
位置相似,长沙市昼长相近,D 符合题意。故选 D。
7.由文字材料可知,天坑为喀斯特地貌,坑壁岩石应属于沉积岩,图 b 中丙由沉积物形成,
为沉积岩,A 错误;该地位于广西,坑底植被属于常绿阔叶林,B 错误;天坑坑壁陡峭,
底部稍平,土层稍厚,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底部草木丛生,C 正确;天坑高差大,但无河
流发育,水能缺乏,D 错误。故选 C。
8.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推断天坑景观形成过程如下:该区域需要沉积物在沉积作用下
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沉积岩(喀斯特地区多为石灰岩)出露地表,接受流水侵蚀,
逐渐形成天坑景观。图 b 中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⑦为地壳抬升,③表示外力侵蚀作用,D
正确,A、B、C 错误;①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②为岩浆喷发;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
熔再生。故选 D。
9.图中瑶寨位于海拔 800 米~850 米的山坡上,因此耕地面积有限,D 错误;图中瑶寨位于山
地东南坡,其东南侧为河谷,瑶寨位于河谷旁边的高地上,可以防止山洪;同时易守难攻;
其西北侧有山地阻挡冬季西北寒冷气流,因此寒潮较少,A、B、C 正确。故选 D。
10.远离都市、交通闭塞使南岗千年瑶寨受现代文明冲击小;政策保护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
A、B、C 有利于古寨的保护;丰衣足食是生活水平的体现,与古寨的保护无关。故选 D。
1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间冷热状况出现季节性变化,使大陆上形成高气压中心和低气
压中心的季节性转换,从而形成季节性变换风向的季风,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
该季风的重要原因,A 正确;季风环流涉及范围广,属于大气环流的一种,B 错误;东亚
地理 W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6 页)
季风主要包括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这两种季风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
节移动关系不大,C 错误;我国西南部和南方地区均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D 错误。故
选 A。
12.图中显示,风从海洋吹向亚洲大陆,表明亚洲大陆上出现热低压,应为北半球夏季,A 错
误;北半球夏季,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受夏季风影响,出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B
正确;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夏季风,当地夏季风为东南风,C 错误;北半球夏季,位于
季风区的哈尔滨应高温多雨,不是寒冷干燥,D 错误。故选 B。
13.读图可知,西太平洋高压和大陆低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
之间的气流在黄淮地区停滞,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降水天气;台风“烟花”逼近,
水汽条件充沛;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受台风外围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
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量增大;地势
西高东低,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A 正确。故选 A。
14.读图可知,7 月 20 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加之台风所带水汽(东南
水汽急流)被向北引导,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少,出现伏旱现象,酷热难当。C 正确。故
选 C。
15.由图可知,该地第一天气温较高,在第二天出现了阴雨天气,同时出现了剧烈降温,说
明该地经历了冷锋过境,从图中等温线可知,第一天最高气温为 29℃,冷锋过境后第三
天的最高气温是 17℃左右,说明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冷气团势力逐渐加强,冷气团逐渐
南下,偏北风较强,偏南风较弱,大约为 10 月左右,C 正确。故选 C。
16.从图中温度变化曲线可知,气温降低,同时在第二天出现了阴雨天气,说明该地经历了
冷锋过境天气。在冷锋过境过程中,第二天白天有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温度低;第三天,已经是冷锋过境后,此时该地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继续下降,所以在第三天出现最低气温,A 正确。故选 A。
17.库里科、圣地亚哥均位于南半球大陆西岸 30°S~40°S 之间,是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受西
风带影响,盛行西风将西部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降水;30°S 附近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因此越往南受西风带的影响越长,降
水越多,库里科位于南方,受西风带的影响长,降水多,B 正确。故选 B。
地理 W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6 页)
18.图示区域受秘鲁寒流影响,附近海域存在上升流,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营养物质带到表
层,形成秘鲁渔场,①④正确;图示区域少有河流入海;南半球只存在中低纬海区大洋
环流,因此图示区域没有寒暖流交汇,②③错误。故选 C。
19.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有上升补偿流,受上升冷海水影响,气温低,气流垂直下
沉,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有暖流流经,大气受热,气流垂直上升,①④
正确;东西岸纬度没有差别,②错误;大洋东岸纬度低,干冷气流影响不大,③错误。B
正确。故选 B。
20.由材料可知,图中甲为热带南太平洋东岸和太平洋西岸之间的大气环流组成,属于低纬
环流组成部分,其气流为南半球东南信风,风向为东南风,当东南信风势力较弱时,秘
鲁寒流减弱,海水上升补偿减弱,营养盐类减少,渔获量减少,B 错误;澳大利亚东侧暖
流势力减弱,上升气流变弱,降水减少,容易发生火灾,A 正确;东南信风势力减弱,南
太平洋洋流环流减弱,南太平洋暖流势力减弱,C 错误;太平洋西岸降水减少,印度尼西
亚多发旱灾,D 错误。故选 A。
21.图中雨水利用系统将绿地、道路的雨水收集,通过笼式透水管道、雨水渗透井补给地下
水,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D 正确。故选 D。
22.“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有效调节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有利于减少城市内
涝的发生,①正确;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可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②正确;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
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但对交通没有影响,③错误;雨水
利用系统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减轻了热岛效应,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 A。
23.图中从 A 到 B 的自然景观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导因
素是热量的差异,C 正确。故选 C。
24.图中从 C 到 D 自然景观变化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体现了由沿海到
内陆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A 正确。故选 A。
25.D 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D 正确。故选 D。
26.由图可知,河流旁边是居民区,由河流向外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所以可以判断,图中不同类型树林的分界线是等高线,即反
映出不同海拔区域的植被类型不同,体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 正确。故选 B。
地理 W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6 页)
27.垂直地域分异主要是因为不同海拔高度,气温不同,热量不同,所以植被类型有明显差
异,A 正确。故选 A。
28.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
要补给水源不是降水,A 错;从湖泊总补给量动态曲线分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
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不是冰雪融水为主,C 错;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是周围
的地下水,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B 正确,D 错误。
故选 B。
29.若不考虑下渗,苏木吉林湖收入为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支出为蒸发,近些年面积比较稳
定,湖水收支平衡;再结合材料,湖区全年降水量为 164 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 1261 毫
米,所以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补给量约为 1100 毫米,D 正确。故选 D。
30.读图可知,5 月至 11 月,该时间段湖泊总补给量小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减小,C、D 错
误;12 月至次年 4 月中下旬,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所以 4~5 月
的湖泊面积最大,A 错误,B 正确。故选 B。
第Ⅱ卷(综合题,共 40 分)
31.(15 分)
(1)(3 分)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1 分)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1 分)干湿季分明。(1 分)
(2)(3 分)12 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1 分)A 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1 分)盛
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1 分)
(3)(5 分)B 地年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1 分)
原因:B 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更长;(2 分)B 地
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到达 B 地时受山地影响,抬升明显,产生大量
降水。(2 分)
(4)(4 分)该国纬度低,全年高温,应注意防中暑;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应注意
防晒;雨季湿热,要防蚊虫叮咬;防野生动物(猛兽)侵袭;注意预防热带疫病等。(每
点 1 分,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地理 W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6 页)
32.(10 分)
(1)(5 分)顺序: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2 分)
理由:草原Ⅲ位于洪积扇的边缘,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水分条件较好;(1 分)
草原Ⅰ的其中一处是平台下部、草原Ⅲ上部,说明草原Ⅰ水分条件差于草原Ⅲ;(1 分)
草原Ⅱ向高海拔依次过渡为草原Ⅰ和森林,说明草原Ⅰ比草原Ⅱ水分条件好。(1 分)
(2)(5 分)导致植被调节气候能力减弱,气候变干;(1 分)降水季节变化加大,河流径
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旱涝频发;(1 分)岩石裸露,风化速度加快;(1 分)水土流失严重,
土层变薄;(1 分)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1 分)
33.(15 分)
(1)(3 分)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1 分)天山
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1 分)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大。(1 分)
(2)(4 分)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2 分)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
到过滤作用,使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2 分)
(3)(4 分)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1 分)春季自下
游到中游,纬度渐高,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1 分)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加上
山地降水,形成夏讯;(1 分)中上游河段水库、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流量平稳。
(1 分)
(4)(4 分)增加空气湿度;(1 分)减小温差;(1 分)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1 分)减
缓区域土地荒漠化进程。(1 分)
地理 W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