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12: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I专题
云南省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0年前,清政府被迫___________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带着无尽的屈辱进入20世纪。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抗争,无数仁人志士___________。但是,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挽救国家于危亡的重任。究竟谁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一百年前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历史重任。一百年已经过去,中华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___________的变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百年的奋斗,中国人民深切体会到,创造了许多别人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许多别人干不成的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410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增加数百倍;( ),2020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的7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率先控制住疫情___________,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中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今天的中国不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更是和睦团结。“人心齐,泰山移”,如今,56个民族像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签订  前仆后继  翻天覆地  蔓延
B. 签署  前赴后继  翻天覆地  曼延
C. 签订  前仆后继  沧海桑田  曼延
D. 签署  前赴后继  沧海桑田  蔓延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
B. 在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
C. 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
D. 在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B.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C.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D. 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转变
20.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破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散文中相当一部分描写了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单说中国的饮食吧,他就很惬意地___________,把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刻画得___________,完全将自己的心沉入到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丰厚的学识,且看下面一段描写:“高邮咸鸭蛋的吃法,如袁枚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故乡的食物》)表面上看似___________,然而细细咀嚼,我们就能捕捉到作者平静、___________的心情。(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焉能如此?汪曾祺散文题材涉猎极广,但写得最为精彩、最为传神的,当数他对家乡古老风俗的描绘,如《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横驰骋 入木三分 平淡无奇 悠然自得
B. 天马行空 力透纸背 淡而无味 悠然自得
C. 天马行空 入木三分 淡而无味 泰然自若
D. 纵横驰骋 力透纸背 平淡无奇 泰然自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一种异样的美呈现在他笔下的万事万物中
B.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在他笔下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C.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在他笔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D.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的异样的美都在他笔下呈现出来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B.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
C.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
D.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西方,交通一直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世界成了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现代交通的四通八达,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的水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 ,给全球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交通对于加强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更加彰显,世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呼唤更加强烈。
( )。深刻总结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是打通全球交通发展互联互通“梗阻”的中国良方,也是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为世界 出路路相通、美美与共的美好蓝图。深化交通合作,促进互联互通,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当今世界,各国 ,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共享机遇、共创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是全球发展的领军者,在重大全球议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加 绘画 休戚与共 坚贞不屈
B. 相加 擘画 息息相关 坚定不移
C. 叠加 擘画 休戚与共 坚定不移
D. 叠加 绘画 息息相关 坚贞不屈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交通。
B. 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
C. 有了可持续交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 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持续交通。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B. 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C. 从古丝绸之路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提高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D. 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提高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云南省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70年前,面对延烧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上的战火,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_______的霸权行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_______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_______。从此,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鉴往事,知来者。70年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赢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_______出愈加夺目的光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颐指气使 卓尔不凡 刮目相看 放射
B. 颐指气使 艰苦卓绝 侧目而视 折射
C. 不可一世 卓尔不凡 侧目而视 折射
D. 不可一世 艰苦卓绝 刮目相看 放射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 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
C.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D. 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 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解一通。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
B. 就这场战争而言,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C. 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
D. 就这场战争而言,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20.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①_____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 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②_______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 技发 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③________。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____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____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__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__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
B. 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
C. 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D. 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B.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
C.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D.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云南省玉溪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 ),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 )。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 ),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 ① (15字以内)。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
因此, ② (10字以内),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 )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欺世盗名 要求 见利忘义 因 B. 欺世盗名 欲求 见利忘义 否则
C. 沽名钓誉 欲求 追名逐利 否则 D. 沽名钓誉 要求 追名逐利 因为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B. 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
C. 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D. 也许因为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20.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B.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也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但写作如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C.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附随带来本身的技艺。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D.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追求。但写作如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云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I专题
云南省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0年前,清政府被迫___________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带着无尽的屈辱进入20世纪。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抗争,无数仁人志士___________。但是,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挽救国家于危亡的重任。究竟谁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一百年前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历史重任。一百年已经过去,中华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___________的变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百年的奋斗,中国人民深切体会到,创造了许多别人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许多别人干不成的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410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增加数百倍;( ),2020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的7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率先控制住疫情___________,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中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今天的中国不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更是和睦团结。“人心齐,泰山移”,如今,56个民族像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签订  前仆后继  翻天覆地  蔓延
B. 签署  前赴后继  翻天覆地  曼延
C. 签订  前仆后继  沧海桑田  曼延
D. 签署  前赴后继  沧海桑田  蔓延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
B. 在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
C. 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
D. 在这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创造了别的国家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别的国家干不成的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B.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C.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D. 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转变
20.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破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7. A 18. C 19. A
20. 本句引用了俗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
签署:在文件、条约、凭证等上签字。签订: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本句说清政府被迫与他国订立条约,故选“签订”。
第二组: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后面得紧跟上。形容连续不断地斗争,前进。前仆后继:指的是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形容斗争英勇,不怕牺牲。相对而言,前者比较具象;后者较为抽象,多是形容已经牺牲的同类团体。这里指无数仁人志士不怕牺牲的精神,故选“前仆后继”。
第三组:
翻天覆地: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的变化巨大,故选“翻天覆地”。
第四组:
蔓延:指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此处指疫情的扩展之势,故选“蔓延”。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三处错误:
第一处是成分残缺,“创”前缺少主语,可补充主语“我们国家”;
第二处是语序不当,“创造了许多别人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我们干成了许多别人干不成的事”,按照从轻到重,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关系,应先讲“干事”,再讲“创造奇迹”。
第三处是搭配不当,“中国人民深切体会到”,根据语境,“体会”是一个较具体的体验,“认识”可以不必体验从其他渠道就可以得到,可以改为“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语境,前句讲“人均国民收入增加数百倍”,句式为“从……到……”,后句讲“2020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的70%”,根据前后句式的一致性,也用“从……到……”句式。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划线句从修辞角度运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引用了俗语“人心齐,泰山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56个民族像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散文中相当一部分描写了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单说中国的饮食吧,他就很惬意地___________,把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刻画得___________,完全将自己的心沉入到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丰厚的学识,且看下面一段描写:“高邮咸鸭蛋的吃法,如袁枚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故乡的食物》)表面上看似___________,然而细细咀嚼,我们就能捕捉到作者平静、___________的心情。(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焉能如此?汪曾祺散文题材涉猎极广,但写得最为精彩、最为传神的,当数他对家乡古老风俗的描绘,如《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横驰骋 入木三分 平淡无奇 悠然自得
B. 天马行空 力透纸背 淡而无味 悠然自得
C. 天马行空 入木三分 淡而无味 泰然自若
D. 纵横驰骋 力透纸背 平淡无奇 泰然自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一种异样的美呈现在他笔下的万事万物中
B.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在他笔下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C.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在他笔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D.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的异样的美都在他笔下呈现出来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B.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
C.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
D.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答案】17. A 18. B 19. B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纵横驰骋: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文中强调意随笔到,而不是气势,所以选“纵横驰骋”。
入木三分: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力透纸背: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文中强调分析透彻,力透纸背强调立意深刻,故选“入木三分”。
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淡而无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平淡无奇”与前文的“看似”搭配更合理。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泰然自若: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前后语境,并无情况紧急之意,用“悠然自得”更合适。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汪曾祺是整个文段的叙述对象,作为句子开头更合适,与上文的“作者平静心情”联系紧密,且后边句子主语也是汪曾祺,排除AC;“万事万物”放于句首,与“这份传统”衔接紧密,指的是传统下的万事万物,排除AC;“万事万物”与“在他笔下”相连突出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成分残缺,“在”缺少相搭配的词语,应在“篇幅”后加上“中”;第二处语序不当,“融汇了……”与“有着……”语序不当,排除AD;第三处成分缺失,“有着”缺少搭配的宾语,排除C。
C项“用短短的篇幅中”搭配不当,“用……中”无法搭配,应是“在……中”“用……”。
故选B。
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西方,交通一直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世界成了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现代交通的四通八达,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的水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 ,给全球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交通对于加强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更加彰显,世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呼唤更加强烈。
( )。深刻总结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是打通全球交通发展互联互通“梗阻”的中国良方,也是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为世界 出路路相通、美美与共的美好蓝图。深化交通合作,促进互联互通,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当今世界,各国 ,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共享机遇、共创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是全球发展的领军者,在重大全球议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加 绘画 休戚与共 坚贞不屈
B. 相加 擘画 息息相关 坚定不移
C. 叠加 擘画 休戚与共 坚定不移
D. 叠加 绘画 息息相关 坚贞不屈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交通。
B. 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
C. 有了可持续交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 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持续交通。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B. 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C. 从古丝绸之路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提高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D. 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提高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相加:互相加起来,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是共存的,故选择“叠加”。
第二处,绘画:用笔等工具和墨、颜料等材料,在物质平面上绘制可视的形象。擘画:也作擘划。筹划,布置,机构新立。文中指筹划一种“路路相通,美美与共”的模式,故选用“擘画”。
第三处,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文中说的是各国之间的利益,故用“休戚相关”。
第四处,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向恶势力屈服。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根据文中“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没有坚守节操的意思,应选用“坚定不移”。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文中的意思和陈述的逻辑来分析,文段主要阐述了交通促进发展的观点,因此所选句子要“交通”在前,“发展”在后,排除A、D项;
比较BC两项,两句中所用连词有所不同,一个用了“没有……就没有……”,一个用了“有了……就能……”,“交通”是非充要条件,“有……就”,太绝对,故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现代交通的四通八达,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应调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推动”与“水平”动宾搭配不当。
B.语序不当,“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应为“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
C.成分残缺,“提高”一词缺少宾语“的水平”。
D.语序不当,“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应调整为“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成分残缺,“提高”一词缺少宾语“的水平”。
故选A。
云南省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70年前,面对延烧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上的战火,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_______的霸权行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_______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_______。从此,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鉴往事,知来者。70年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赢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_______出愈加夺目的光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颐指气使 卓尔不凡 刮目相看 放射
B. 颐指气使 艰苦卓绝 侧目而视 折射
C. 不可一世 卓尔不凡 侧目而视 折射
D. 不可一世 艰苦卓绝 刮目相看 放射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 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
C.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D. 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 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解一通。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
B. 就这场战争而言,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C. 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
D. 就这场战争而言,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答案】17. D 18. B 19.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不可一世: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语境修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霸权行径,应选“不可一世”。
第二空,卓尔不凡: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艰苦卓绝:形容十分艰难困苦,超乎寻常。语境是形容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应选“艰苦卓绝”。
第三空,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语境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看法,应选“刮目相看”。
第四空,放射:指由一点向四外射出。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反映。语境与“光辉”搭配,应选“放射”。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介词误用导致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将“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改成“对这场战争”,排除AC;
“汲取历史”搭配不当,改成“汲取历史经验”,排除B。全部改对的是D。
故选D。
20.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①_____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 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②_______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 技发 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③________。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答案】 ①. 也有安全风险 ②. 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 ③. 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段意: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解答本题,要关注空格前后的内容。整个语段阐述的是核电的相关问题。
第一空,根据空格前“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及空格后环保人士支持核电却又很纠结,可知空格处应填“也有安全风险”之类的语句。
第二空,根据空格后的问号与“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等内容,可知不仅仅是核电有这样的问题,空格处可填写“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之类的反问句。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发展中不同诉求交织、冲突”与后面的“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等内容,可以推出空格处应填写“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之类的语句。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____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____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__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__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
B. 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
C. 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D. 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B.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
C.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D.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
语境中是修饰“气质”,应选“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语境是说西安没有“安于现状”,应选“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依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应选择“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语境是说西安远近闻名,应选“声名远播”。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如下语病,结构混乱,后两个分句分别加“从……里”;
搭配不当,“见证”改为“感受”;
语序不当,“沧桑的历史”改为“历史的沧桑”。
修改全部恰当的只有D。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西安当做人来写,赋予西安人的性格特征。
A.比喻,把“沙”比喻为“雪”,把“月”比喻成“钩”。
B.比喻 ,把“人生”比喻为“朝露”。
C.拟人 ,“恋”“思”赋予“羁鸟”“池鱼”人的情态。
D.夸张,“三千尺”是夸张。
故选C。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易之论”,内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和法律条文。结合语境,这里强调的是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应该填写“不易之论”。
第二空,“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存下来的稀少珍贵的人或物。结合语境,没有淘汰的意思,应该填写“弥足珍贵”。
第三空,“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力量突然兴起。结合语境,这里强调的是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新风格,应该填写“独辟蹊径”。
第四空,“抽丝剥茧”,形容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结合语境,强调对疫情分析的条理性和清晰性,应该填写“抽丝剥茧”。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一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和“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之间的逻辑关系,先“出现”再“循着……规律,变得……成熟”,排除BC。
二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结合后文“这部书……”可知,前一句也应该以“书”或“著作”为主语,这样才能与后文“这部书……”衔接,排除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排除AB。
第二个问题搭配不当,“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排除AC。
第三个问题句式杂糅,“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可以改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改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排除B。
故选D。
云南省玉溪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 ),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 )。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 ),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技艺本身。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 ① (15字以内)。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
因此, ② (10字以内),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 )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欺世盗名 要求 见利忘义 因 B. 欺世盗名 欲求 见利忘义 否则
C. 沽名钓誉 欲求 追名逐利 否则 D. 沽名钓誉 要求 追名逐利 因为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B. 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
C. 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D. 也许因为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20.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B.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也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但写作如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C.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名利的追求,也能附随带来本身的技艺。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D.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追求。但写作如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