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登泰山记
姚鼐
同学们,我国风景秀美,名山众多,你们知道古代的“五岳”之说吗?
导 入
1
2
它们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sōng山。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
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问
“五岳”之中谁为长?
泰山。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 泗 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
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习目标
1
2
3
进一步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
够知识迁移。
了解作者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jī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xuān,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知识链接——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上,反对俚俗和繁芜。
知识链接——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核舟记》 (明朝魏学洢)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姚鼐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告成,以御史记名。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读准字音
理解文章第一段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山南水北
阴:山北水南
当:在,介词。( )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文化常识积累
口诀:
山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
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
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衡阳(南岳衡山之南) 湘阴(湘江之南)
淮阴(淮河之南) 汉阴(汉江之南)
①第一段写了什么;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第一段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泰山的地理形势:面——线——点。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
②作用:文章开篇从地理位置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入笔,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古长城的衬托,又使人想起它岁月悠远,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理解文章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
以:在 京师:京城
乘:趁,冒着
限: 门槛,界限 至于:到达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是: 这
知府朱孝纯子颖:官职名+姓+名+字。
麓:山脚
磴: 台阶,石阶 有 :通“又”
译文: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也:判断句 循:沿着,顺着 以: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 少半:少于,形容词作为动词,不到一半 复:再 遂:相当于“而”,就,表顺承,连词
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者……也:判断句 限:像门槛一样,名词作状语 云 : 句末助词,无实际意义
译文: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几:几乎 及:等到
负:背,覆盖
烛:名作动,照
而:表顺承 居:停留
居:.......的样子
译文: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同学们,请问文章第二段写了什么?
第二段记述登泰山的经过,叙写登泰山的
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物。
登山时间、地点: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京师——泰安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山巅景色: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上 下
远 近
高峻、雄浑、壮阔
登山路线:
理解文章第三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古时常于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稍:渐渐 摴蒱:这里指博戏用的赌具“五木”
极:尽头 须臾:片刻,一会儿 采:同“彩”
译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lǚ)。
正赤:大红色 丹:朱砂 或:有人
或:有的 绛:大红色
皓:白色 驳:杂
偻:脊背弯曲/鞠躬,致敬
译文: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文章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
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五鼓
大风扬积雪击面
足下皆云漫
稍
山:白若樗蒲
云:一线异彩
须臾
五彩
日上
日:正赤如丹
海:动摇承之
回视
色:绛皓驳色
山:而皆若偻
泰山日出
日出之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刹那时的情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日出时雄伟壮丽的景象。
日出之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突出了泰山日出时的色彩鲜明、气势雄伟。
理解文章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译文: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理解文章第五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苍:深青色、深绿色
平方:平整方正 圜:通“圆”
罅:石缝 音迹:声音和踪迹
至:到
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文章的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段既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也写了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自然景观: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音迹。
作用: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突出了泰山景物的特点,表现了泰山之历史悠久,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特征。
理清结构
辨识主题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问题:游记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
课文观点:移步换景。自山脚至山顶,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所描绘景物亦发生变化。
发散角度1:定点观察。立足于一个观察点,描绘所见到的景物。如本课中作者登上泰山山顶后,眺望山下的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一段描写即属“定点观察”。
发散角度2:定景换点。锁定一个景物,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景物。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庐山”这一景物,作者从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各个角度观察。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