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期末复习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期末复习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12: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2.2 红烛期末复习习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烧沸(fèi) 耕耘(gēn) 家谱(pǔ) 躯体(qū)
B.灵魂(hún) 边缘(yuán) 殴伤(ōu) 脂膏(gāo)
C.捣破(dǎo) 干涉(shè) 开辟(bì) 残风(cán)
D.慰藉(jiè) 蜕变(duì) 狂飙(biāo) 创造(chu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
A.烦躁 藩篱 诡密 慰籍
B.红烛 嬉闹 渣滓 残风
C.光茫 蜡炬 耕耘 脂肓
D.捣破 监狱 寒喧 沸水
3.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两位女士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 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 愤青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髙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7.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
(2)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沧。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莱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茵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第一、二节,先总写凝滞的死水,再从色彩、光泽上具体描写了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C.第三节从静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则以动衬静写出了死水的沉寂。
D.第五节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深刻地说明: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C.本诗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D.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3)“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也体现出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乱七八糟、有条不紊、讳莫如深、意兴阑珊
B.手忙脚乱、慢条斯理、讳莫如深、意兴盎然
C.手忙脚乱、有条不紊、神秘莫测、意兴阑珊
D.乱七八糟、慢条斯理、神秘莫测、意兴盎然
(3)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西出阳关无故人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泪痕也模糊得不分明了/我的生命是艺术/有黄昏时西天的浮云/用残损的手掌祈求”
这首现代诗的作者不是人类,而是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按照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的说法,为了拥有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自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近10000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有人说这比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写的强多了,强烈建议取缔中国作家协会,装一部机器人就够了。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与酷爱写诗的朋友做一次交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1.A项,“耕”应读“gēng”,C项,“辟”应读“pì”。D项,“蜕”应读“tuì”。
2.答案:B
解析:A项,密一秘;籍一藉。C项,茫一芒;盲一膏。D项,喧一暄。
答案:A
解析:B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C项,搭配不当,“品质”不能浮现。D项,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
4.答案:A
解析:①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语境。③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望文生义。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⑤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不指“容易实现”。⑥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5.答案:C
解析:A.“奉还”,敬辞,归还。运用不当。可改为中性词“归还”。B.不得体。可以修改为:主播出错纯属偶然,还望大家海涵。D.“割爱”,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此处不得体。
6.答案:B
解析:排序要注意其中的逻辑顺序。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故为⑤②的顺序。看清了后,表明内心有正义公理,而内心的正义公理促使着呐喊、疗救,故为④①的顺序。根据“虽……却……”的转折关系可知,应先⑥后③。因此选B。
7.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8.答案:(1)C
(2)D
(3)表达了作者的一腔愤激之情。作者回国之后,看到祖国腐朽破烂成如此模样,爱之深而恨之切,一腔愤激之情便喷薄而出。
(4)①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②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③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解析:(1)第三节是从动态上(由“酵成”“漂满”等词语可知)描写的。
(2)第一句不押韵。
9.答案:(1)B (2)D (3)A
解析:(1)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是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描写人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此处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即先“黑发”,后“眼镜”,再“长衫”。“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定语语序不当,应为“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搞本”。故选B。
(2)①乱七八糟:形容混乱;乱糟糟的。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此处突出“乱”而不是“慌”,应选“乱七八糟”。②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此处与“即刻”相对,突出闻一多的动作慢,应选“慢条斯理”。③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神秘莫测:非常神秘,让人捉摸不透。此处突出“神秘”,和“隐瞒”无关,应选“神秘莫测”。④意兴阑珊:形容意趣、兴致低落将近。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根据下文“把时间延长下去”可知,此处突出“兴致很浓”,应选“意兴盎然”。故选D。
(3)前文中的“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说明D项不对,因为D项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同一人的诗句。从“对仗”角度看,“与尔”和“劝君”相对,“万古愁”和“一杯酒”相对。所以A项最合适。
10.答案: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第一空,根据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再根据下文“但”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揭示压力与肥胖的关系,故可得出答案“压力与肥胖有联系”,也可表述为“压力大会使人变得肥胖”。第二空,前文有“如果打破节律”,下文有“如果顺应节律”,这两个句子呈并列关系,陈述了相反的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后面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来推断,从而得出答案“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三空,从“可见”来看,此处内容是根据前面描述的两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前面分别阐述了不同时间增加糖皮质激素会产生的不同结果,下文又具体描述“夜间”的压力会带来的结果,综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此处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11.答案:参考例文:
无情无志,何敢言诗
——给诗友的一封信
诗歌,首先要缘情缘喜而作,其次才是一种需要掌握精巧技能的技艺。和我们人的情志相比,人工智能有什么呢 一个冷冰冰没有感情没有思维,只具备数据等信息处理能力的机器,即便能收录古今众多诗人的作品,纵然已形成所谓“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其作品本身也只能算是卖弄文字。无情无志之机器,又何敢言诗!
有技而无情,有形而无神,机器所作诗歌,竟然还被一些人吹捧,以为胜过人类,对人类作家大可取而代之。这种肤浅而不负责任的论调既是对人工智能的盲目相信,更是对文学的轻薄,背后反映出的是有些人自身的无知与鄙陋。
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可以让世界不再满是劳绩,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生而有之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