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13:01:35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
3、思考本文在历史叙述中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了解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在《左传》以前,行人就已经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今天,我们认识这样一位“行人”——烛之武,一起领略他的风华。
二、知人论世。
1.《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
2.《左传》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春秋》记事简洁,如:晋人、秦人围郑。而《左传》将有头无尾的六个字,扩展为两强兵临城下,郑国从君臣紧张、外交人员出使到缓解紧张局势、与两强之一秦国结盟、解除隐患的全过程。
三、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⑩阙:侵损,损害。 说:通“悦”。 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因:依靠 敝:损害 知:通智
四、文本研读
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流亡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不礼。
②贰于楚:郑先与楚结盟。晋楚争霸中原,郑国背晋助楚,郑文公曾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2.当时郑国处境如何?朝堂发生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说“国危矣”。这个“危”字,不但点明了客观形势,而且提示了主观心理的焦急。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但他没说任何理由,只用一个“必”字展现了自己的信心。一个“必”字,显示出精明的佚之狐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他深知秦晋虽结盟围郑,但他们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来,他们不是铁板一块。
郑伯请烛之武出山,烛之武推辞,郑伯作为国君马上检讨自己“不能早用子”,这已经是很急的表现了;接着是“今急而求子”,这里的“急”,直接点明是心理上的,与佚之狐说的“国危矣”的“危”相呼应,构成了一种危而急的氛围。郑伯说服烛之武用了两手:一手软到家,先是“急”,再是“求”,最后是自己有“过”;另一手是“利”,再不出山,对你也不“利”。
烛之武“夜缒而出”,一个“夜”,一个“缒”。第一因为外交使者不敢白天公开出来,城门都不敢开。第二因为不想让晋国发现,所以要晚上。这是写情节的进展,又是回过头来用这一结果说明前文的原因:军事形势的“危”和“急”,也说明国君为何“求”,还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有“过”。
3.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伯的?
①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
②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国,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④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
⑤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最后的结论点到关键词“利”字上来,这一切结果只是损害秦国有“利”于晋国(“阙秦以利晋”)。
烛之武的说辞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逐层深入以打动秦伯。第一层坦言亡郑也就是“示弱”;第二层说明亡郑有害;第三层说明“舍郑有益”;第四层“援引历史”,提出了晋国无信论;第五层“推测未来”,提出了晋国威胁论。他从现实、历史、未来几个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分析。而且是站在秦伯的角度来说,着眼于秦的利益进行了假设,态度诚恳,旨在感动秦伯,引起他的思考。他的话都围绕着晋国来说,很自然地将矛盾的焦点转到晋的身上,动摇了秦伯攻打郑国之心,也瓦解了秦晋联盟。概括一下烛之武的逻辑:“亡郑”等于“陪晋”,“陪晋”等于“害秦”,“害秦”等于“亡秦”,由此可得,“亡郑”等于“亡秦”。
评价:【清】过珙:得势全在“秦、晋围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4. 思考:烛之武能说退秦军,除了辞令之妙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明确:①秦晋两国关系是很铁的。时任的两国国君,有着非同寻常的婚姻关系和政治关系。秦晋两国在地理上是一河之隔(黄河)的近邻,秦穆公先后与四位晋国国君联姻,并帮助了两位晋国国君夺权。②秦晋之间这种重叠复杂的关系,看似友好坚牢,但毕竟是政治联姻,其关系最终还是取决于政治利益。晋文公即位后,振兴晋国,成了霸主,下一步势必要四处扩张,身旁的秦国自然是嘴边之食;而且晋国要向东扩张,西邻的强秦也是“在后的黄雀”。秦国当然也想称霸,那么已经称了霸的晋国,正是横挡在它前面的巨大障碍。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晋国都是秦国最直接、最强大、最危险的敌人。佚之狐、烛之武正是敏锐地看到秦晋表面上牢不可破的关系背后,有着实质性的你死我活的利益矛盾,意识到只有从这个缝隙中下手,才能撬开它们之间的铁关系。③事实证明,前627年,晋文公一去世,秦国就出兵偷袭两年前结盟的郑国,由于郑国提早做了准备,秦兵攻郑未遂,却在回国途中被晋兵联合姜戎打了埋伏,导致全军覆没。
五、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晋文公所说的“仁”“知”“武”?
明确: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①“不仁”从历史情谊的角度分析,秦国帮助重耳登上晋文公的宝座,去袭击秦国,不仁义。当然,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②“不知”从外交局势考虑,因此而丧失秦国这一强大的盟友,不明智。③“不武”符合用兵之道,用分裂代替团结,这是不合乎用兵作战的原则。
6、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文本,参考相关资料,从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烛之武中任选一人进行形象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共2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
3、思考本文在历史叙述中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了解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知人论世】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
【知人论世】
《左传》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晋人、秦人围郑。
《左传》将有头无尾的六个字,扩展为两强兵临城下,郑国从君臣紧张、外交人员出使到缓解紧张局势、与两强之一秦国结盟、解除隐患的全过程。
【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因为
状语后置,对晋无礼
状语后置,对楚有二心
驻扎
状语后置,对郑伯说
军队
推辞
主谓取独
尚且
句末语气词
【疏通文意】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答应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用绳子拴
冒昧地用这件事麻烦您
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增加
【疏通文意】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放弃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外交使者
同“供”,供给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
恩惠
给予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呢?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成为疆界
扩张
疆界
侵损
从哪里
希望
考虑
同“悦”,高兴
派遣
【疏通文意】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
那个人
依靠
损害
同盟者
同“智”,明智
取代
表祈使语气,还是
判断句
文本研读
秦、晋围郑
【战事起因】
无礼于晋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不礼。
【战事起因】
贰于楚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国朝堂
国危矣——客观形势,心理焦急。
郑伯:
①不能早用子——检讨。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直截了当,承认有过。
②子亦有不利焉——唇亡齿寒。
结果:“许之”。
郑国朝堂
烛之武:
无能为也已——牢骚、不满;以退为进。
许之——深明大义。
夜缒而出——“危、急”
(说)退秦师
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伯的?
①坦言亡郑——示弱
②亡郑有害
③舍郑有益——利诱
④援引历史,晋国无信——挑拨
⑤推测未来,晋国威胁
亡郑=陪晋=害秦=亡秦
辞令之妙
【清】吴楚材、吴调侯:郑近于晋,而远于秦。秦得郑而晋收之,势必至者。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国,多用此说。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古文观止》卷一)
辞令之妙
【清】过珙:得势全在“秦、晋围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说)退秦师
烛之武为何能说退秦军?
①游说策略——以退为进,消除戒备;理利相济,诱发共鸣;引史为证,转移矛盾。
②秦、晋关系并非牢不可破。
【秦、晋关系】
秦晋之好
秦晋两国在地理上是一河之隔(黄河)的近邻,秦穆公先后与四位晋国国君联姻,并帮助了两位晋国国君夺权。
政治利益
晋文公成了霸主,势必要四处扩张,身旁的秦国自然是嘴边之食;晋国要向东扩张,西邻的强秦也是“在后的黄雀”。秦国想称霸,已经称了霸的晋国,正是横挡在它前面的巨大障碍。
退秦之后
前627年,晋文公一去世,秦国就出兵偷袭两年前结盟的郑国,由于郑国提早做了准备,秦兵攻郑未遂,却在回国途中被晋兵联合姜戎打了埋伏,导致全军覆没。——“崤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左传》
此战之后,秦晋、秦郑联盟宣告破裂,晋郑组成了长时间的同盟。在郑缪公执政的绝大多数时间里(21年),晋郑联盟非常巩固,郑国多次参与晋国的对外战争,有讨伐秦国的,也有讨伐其他诸侯国的。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晋文公所说的“仁”“知”“武”?
“不仁”——历史情谊
秦国帮助重耳登上晋文公的宝座,去袭击秦国,不仁义。
“不知”——外交局势
因此而丧失秦国这一强大的盟友,不明智。
“不武”——用兵之道
用分裂代替团结,这是不合乎用兵作战的原则。
课后练笔
结合文本,参考相关资料,从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烛之武中任选一人进行形象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②既东封郑 ③越国以鄙远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阙秦以利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烛之武退秦师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
(二)倒装句
1.夫晋,何厌之有
2.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许君焦、瑕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夜,缒而出 ④许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烦执事 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省介词
晋军函陵,秦军
六、重要实词
1. 辞曰:“臣之壮也,;……”
2. 犹不如人
3.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又欲肆其西封
6.不阙秦
7.惟君图之
8.乃还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11.失其所与,不知
12.亦去之
【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实词
1. (辞:推辞)2. (犹:尚且)3.(为:给予)4.(版:筑土墙用的夹板)5.肆:扩张、延伸)6.(阙:侵损)7.(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8.(于是撤军)9.(微:假如没有)10.(因:依靠;敝,损害)11.(与:结交,亲附)12.(去:离开)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