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主备人:董小琴 审核人:马苏香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教师评价:
学什么—【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1. 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3. 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4. 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课前演练〗
一、查阅资料完成下列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 (朝代)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 最有名。有 (作品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 》诗前的序文, 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一)重点实词
1、缘溪行: 2、落英: 3、缤纷:
4、林尽水源: 5、仿佛: 6、才通人:
7、豁然开朗: 8、俨然: 9、属:
10、阡陌 11、相闻: 12、外人:
13、黄发垂髫: 14、要: 15、绝境:
16、无论: 17、具言: 18、叹惋: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0、语云: 21、不足:
22、便扶向路: 23、及郡下: 24、诣:
25、寻向所志: 26、遂: 27、规:
28、未果: 29、寻: 30、问津:
(二)一字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乃: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得:便得一山 既出,得其船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后遂无问津者
(三)意思相同的字词
1.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咸来问讯: 皆叹惋:
2.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缘溪行: 便扶向路:
(四)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
(五)翻译下列重点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二、导学
1.熟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线索:发现桃花源——( )——( )
2.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3.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5.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6. 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7.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拓展提升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学怎样—【课堂检测】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本文原是《 》诗前的序文,
2.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3. 翻译句子: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F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7.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课后巩固】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答〕 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答〕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