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18 11: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比较线段的长短比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于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探索、发现规律,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演示,经历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其比较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
因初一学生初学几何,对点与线,线与线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认识不够,因此容易产生许多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对中点概念理解不透,直线性质与线段的性质产生混淆等,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归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三、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2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
2、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3、教 具:绳子、圆规、直尺、多媒体课件。
4、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温故知新
直线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表示?
射线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表示?
线段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表示?
情境2: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你有几种方法?
类比得到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第一种方法是:度量法。
即用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法
方法:先把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
注意:起点对齐,看终点。
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1、度量法——从“数值”的角度比较。工具:刻度尺
2、叠合法——从“形”的角度比较。
四、中点定义及表示方法。
情境3:线段的中点
动手操作:
1.拿出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子,让学生找到绳子的中点。
教师:借助生活经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中点的定义?
我们将一根绳子对折,可以得到一个点,这个点将这条绳子分成了两根相等的绳子。如果我们把这条绳子看作一条线段,这个点就把这条线段分成了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中点。
线段中点:若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CB,则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记作AC=CB=1/2AB或AB=2AC=2CB
情景:
如图,甲到乙有四条路可走,你认为走哪条路最快?为什么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
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写: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练习巩固
1:如图 AB=6cm,点C是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则AD=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 ,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 AB
(
A
B
C
D
)3:已知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4cm,BD=1cm,则CD的长度为多少?
六: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又有哪些困惑?
1、掌握了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2、学会根据图形说出线段的和差。
3、认识了线段的中点。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七、布置作业第142页 第2、4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