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2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命题导向自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卷22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命题导向自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8 18:3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夯实基础练习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2.曹操曾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以表达其豪情壮志。下列哪场战役的胜利让曹操壮志满满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该战役的场景后来被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呈现,如书籍、连环画、戏剧、动画、游戏等。根据所学知识,下列有关该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交战双方是袁绍和刘备 B.最后袁绍战败被俘
C.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D.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与下列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5.[2021江苏镇江月考]“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6.[2021广西贵港期末]“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材料中叙述的赤壁之战中曹军战败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曹军战术不当
C.曹军的兵力只有20余万 D.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降低
7.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一触即发。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军,统一北方 D.孙刘联军数量多于曹军,且擅长水战,因而获胜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8.[2021原创]“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不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从材料中可知,“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 )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孙权称帝
9.[2021北京期中]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经济由“衰”到“兴”。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
A.经济发展,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0.[2021新疆期末]下图为“三国鼎立形势简图”,下列选项中国家名称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蜀国 ②-吴国 ③—魏国 B.①-魏国 ②-蜀国 ③-吴国
C.①—吴国 ②-蜀国 ③-魏国 D.①-吴国 ②-魏国 ③—蜀国
1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是 (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12.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 )
A.北方地区的开发 B.东南地区的开发 C.西南地区的开发 D.东北地区的开发
中考模拟演练
1.[2020贵州黔南州中考]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
A.曹操一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一发明翻车 D.司马懿一灭吴统一全国
2.[2020广东阳江模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达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3.[2020福建莆田模拟]“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段材料叙述的是三国鼎立的 ( )
A.背景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4.[2020北京石景山模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描述的战争 (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5.[2020山东青岛模拟]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3世纪初 C.公元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初
6.[2020湖南长沙中考]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材料三 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
(1)材料一描述了东汉末年怎样的情景?(2分)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这首诗是曹操在207年创作的,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2分)为此,曹操付出了怎样的行动?(2分)
(3)材料三中的“这次战役”是哪次战役?(2分)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你如何认识“三分天下”的局面?(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6课 三国鼎立
夯实基础练习
1.A
[解析]本题考查曹操。题干中提到了齐桓公的政治优势通过“尊王攘夷”确立,曹操当时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A符合题意;B是人才方面,C是战争方面,D是经济方面,B、C、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2.B
[解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时期,项羽领导军队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A;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排除;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与曹操无关,排除D;官渡之战中曹军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该战役最有可能让曹操壮志满满.故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交战的双方是袁绍和曹操,排除A;该战役中袁绍战败,但是没有被俘,排除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故选C。
4.C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据所学可知,“周瑜打黄盖”是赤壁之战中周瑜使用的苦肉计,让黄盖向曹操诈降,以便火烧赤壁.故选C。
5.D
[解析]本题考查曹操。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备和孙权.故选D。
6.C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依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中曹军战败的原因,可以得出A、B、D均是其战败的原因。据材料可知,曹军20余万兵力,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曹操军队实力大于孙刘联军,因此项不是其战败的原因.故选C。
7.B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赤壁之战,B是赤壁之战的影响;A中“三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C错误,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D错误,孙刘,联军数量少于曹军,以少胜多.故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A是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优势的原因;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D是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故选D。
9.A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经济发展,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项符合题意。
10.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B。
11.A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之后吴国的发展。230年,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故选A。
12.C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之后蜀国的发展。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
中考模拟演练
1.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B正确;220年,曹不建立魏国;翻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马钧发明的;
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A、C、D错误.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局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现象,“是历史的进步”是对“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这一历史现象本质的揭露。A、B、C只是现象,而没有体现本质.故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影响。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叙述的是三国鼎立的影响,D符合题意;三国鼎立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势力,他们彼此长期混战,A排除;三国鼎立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即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政权的并立,B排除;220年,曹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C排除。
4.B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材料“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5.B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时间。由诗句“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战于赤壁,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故选B。
6.A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历史价值。B是文学作品;C是后人的记述;D是战争的遗址;A是考古发现的三国时期的竹简,最为可信.故选A。
7.(1)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没有人烟;(2分)战乱不已。(2分)
(2)统一全国;(2分)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2分)
(3)赤壁之战;(2分)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4)结束了长期混战,实现了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分)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考查东汉末年的政治局面和三国鼎立。
(1)通过诗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总结东汉末年的情景,其原因是当时军阀混战,战乱不已。
(2)可以从时间上分析。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3)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此后转而经营关中。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据所学可知,“三分天下”结束了长期混战,实现了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