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夯实基础练习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1.前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 ( )
A.东晋 B.西晋 C.东汉 D.西汉
2.[2021甘肃白银期末]东晋在这次战争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次战争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21原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4.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都与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一淝水之战有关。回顾历史,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 )
①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②前秦退回北方,继续统治
③东晋统一了全国 ④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5.[2020河北唐山期末]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鲜卑族的生活风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 ( )
A.北魏 B.前秦 C.东晋 D.南朝
6.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 ( )
A.383年 B.439年 C.494年 D.222年
7.[2021江苏镇江期末]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孝文帝力排众议,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8.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语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9.[2021山东枣庄期中]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封建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是 ( )
A.拓跋宏 B.苻坚 C.秦始皇 D.汉武帝
10.[2020安徽蚌埠模拟]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B.为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条件 D.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知识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1.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逐渐变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是在 ( )
A.三国时期 B.魏晋以来 C.西晋末期 D.东汉末年
12.对历史图片进行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13.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下列现象中,与当时的史实不符的是 ( )
A.“胡”“汉”观念浓厚,民族隔阂与偏见增强 B.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C.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D.民族隔阂减少,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14.对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使汉族士人普遍退出政坛
C.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考模拟演练
1.[2020贵州黔东南州中考]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 “(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2020贵州黔西南州中考]“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4.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5.[2020广东中考]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6.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2020广东中山模拟]陈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来只有名,而无字和号,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焘”就是他的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
A.鲜卑族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俗室假 B.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 C.改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D.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形成
8.[2020广东揭阳模拟]“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
A.都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B.都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D.都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学习汉族文化,接受汉族文明。他们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话,改复姓为汉字单姓,仿南朝服装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2分)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夯实基础练习
1.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前秦对峙的政权。据所学可知,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故选A。
2.D
[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根据题干中的“东晋”和“前秦”可知这次战争是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前秦军大败。这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故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
383年,苻坚率领80多万大军南下,企图消灭东晋,但是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很多将士不愿为前秦卖命。所以,看似强大的前秦军队实际上不得人心。这是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故选D。
4.D
[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稳定了自身在南方的统治,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①④正确.故选D。
5.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故选A。
6.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故选B。
7.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迁都。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故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①④符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把都城迁往洛阳,②错误;③表述过于绝对,应是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故选D。
9.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的皇帝,他实行改革,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故选A。
10.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也促进了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从而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此外,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壮大了中华民族,在交融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接纳吸收,进而丰富了汉族文化.故选A。
11.B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情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故选B。
12.B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依据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农业技术和畜牧经验,汉人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故选B。
13.A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后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A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A。
14.B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中考模拟演练
1.D
[解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根据题干信息“以少胜多”“前秦”“东晋”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晋与前秦之间于公元383年进行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维护了南方社会的稳定,D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交战双方是项羽率领的军队和秦军;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曹军和袁军;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军。A、B、C排除.故选D。
2.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据题干信息“(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可知,材料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反映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除材料中所述的措施外,还有穿汉服、说汉语等“去夷即华”的措施.故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于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实行封建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B。
4.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表格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D。
5.A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的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但在隋唐时期,“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故选A。
6.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反映出政权分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他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B。
7.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据题干关键信息“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如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故选B。
8.D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A错误;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汉化改革,改革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B错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不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错误;商鞅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正确。
9.(1)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分)
(2)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1)材料的内容始终围绕“学习汉族文化”这一主题来叙述,这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根据材料“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话,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提倡与汉族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