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后巩固练习:第六单元我愿意是急流 开会迷(语文版·中外现代诗歌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课后巩固练习:第六单元我愿意是急流 开会迷(语文版·中外现代诗歌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3 20:4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稠密(chóu) 废墟(xū)   吱声(zī)
B.做窠(ɡuǒ) 懊丧(ào sànɡ) 总署(shǔ)
C.主角(jué) 本埠(bù) 称心(chèn)
D.泊车(bó) 崎岖(qí qū) 短促(cù)
解析:选B。“做窠”中的“窠”应读k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崎岖  稠密  废墟  攀援
B.火焰  闪现  广漠  珊瑚
C.苍白  辉煌  鲜艳  雪崩
D.咒骂  常轨  和霭  青苔
解析:选D。“和霭”应为“和蔼”。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愿意是急流》中作者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
B.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第二节将自己比作“荒林”,将爱人比作“小鸟”,为了爱人的温暖,诗人愿意去搏击,去战斗。
C.《开会迷》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开会者忙忙碌碌的样子,对官僚主义作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D.马雅可夫斯基在《开会迷》最后一节用归谬的方法,将讽刺与批判推向高潮,传达了对开会者的强烈不满。
解析:选D。“对开会者的强烈不满”有误,这里要表达的是对根除官僚主义作风的呐喊与呼吁。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我愿意是急流》,回答4~6题。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春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4.诗歌的第一自然段中意象的对比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比。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5.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6.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指摘  饱经沧桑 田塍(chénɡ) 呶呶不休(nú)
B.脉搏 前倨后躬 阴霾(mái) 方枘圆凿(ruì)
C.诡秘 如愿以偿 日晷(ɡuǐ) 囿于成见(yòu)
D.福祉 欢呼鹊跃 总署(shǔ) 惊魂甫定(fǔ)
解析:选C。A.呶呶不休náo;B.前倨后恭;D.欢呼雀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高中毕业以后,李小海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便整天不学无术,在社会上瞎混。
B.小赵在这次技能大比武中荣获特等奖确实值得表扬,但他旷工迟到、殴打同事等错误,绝不可一笔抹杀。
C.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是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生没头没脑,学习时不加思考,结果事倍功半。
D.长期以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身亡被视作百年不解的谜团,各种猜度和臆断纷纭迭出,令人莫衷一是。
解析:选D。A.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语法功能失当。B.一笔抹杀:原指对所画的画不满意而把它废掉,后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使用对象错误。C.没头没脑: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望文生义。
3.(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解析:选B。A.“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有交叉。C.“失眠是……感觉”不搭配,应将“感觉”改为“症状”。D.“着力于”与后文“抓紧抓好”杂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知道这么一种情况,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①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②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③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④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⑤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⑥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②⑥④①③⑤
C.①⑤②③④⑥ D.②④⑥①⑤③
答案:A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5.“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出了“我”内在的情感。
6.“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重复,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痛得钻心的左臂,身上无处不疼,他望着远处在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上士克利特和他的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任何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是的,确实是有一点极小的火光!在跳跃。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
原来是一片墓园,在一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忽然就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重新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墓,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会回想起那荒唐的战争生涯,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
终于,克利特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他向陵园的看守者打听尼·科拉夫的情况,那人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会有人送很多蜡烛来,嘱他晚上的时候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也终于得知了尼·科拉夫的故事。
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莫斯科并不是完全黑暗的,至少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成家,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感觉被昏黄的光亮包围,即使睡着了,他也要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就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里,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所有的人都被感动,都被震动,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而且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传播开来。从此以后每个晚上,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它燃烧到一个个崭新的黎明来到!
(摘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7.小说第1~3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第1~3段中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上士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为后文写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作铺垫,也突出了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
8.上士克利特为什么在20年后仍然牢记着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正是这支蜡烛给了他温暖和启发,希望和力量,让他在绝望中奋起。这是他生命的转折点。
9.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科拉夫的一支蜡烛不仅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还点燃了上士克利特冰冷绝望的心,它是希望的象征。小说结尾写上士克利特传播科拉夫的故事以及每晚点亮蜡烛的情节实际上赋予了“蜡烛”以“和平”的意义,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
10.“蜡烛”在小说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蜡烛”是这篇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先写上士克利特在绝望中因为“蜡烛”而奋起的经历,并由此引出尼·科拉夫在战争中用“蜡烛”点亮苏联人希望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上士克利特的行为赋予“蜡烛”以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三、语言运用
11.用一句话概括下文的内容。要求:不超过10字。
从年画的艺术形式特点上,可以感受到:饱满的构图、鲜明的形象似乎潜在有盼望大团圆、祈愿丰收和吃饱饭等意思;挺拔的线条,则反映出健康、有力的含义;鲜明的色彩,体现出火红喜庆的意思。中国人偏爱红色,它象征太阳、温暖、热闹、吉祥等意思,所以年画上,人们挂红灯笼、穿红袄、扎红头绳,不光鞭炮是红的,连鲤鱼也多画成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画艺术具有象征性。(或年画艺术具有意蕴性)
12.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
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史记》,项羽说:“________________。”
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翻开《史记》,项羽说)英雄要有胸怀。虽然我刚愎自用,但当我无视范增高举的玉玦,任樊哙闯帐,刘邦逃走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英雄要有信念。虽然我事必躬亲,但当我守着先帝遗命,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喋血五丈原时,我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