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3 20: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5课,《战国策》的名篇《荆轲刺秦王》。
一、确立目标
(一)课标摘引
依据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依据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课标分析分解。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难题,学生往往有为难情绪。本课是在“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一篇新课文。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一方面要夯实基础,掌握常见文言现象的应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基于以上考虑,我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确定学习目标
①通过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借助工具书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
字字落实,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并能按照要求背诵相关段落。
②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体会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所凸显的人物性格。
③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课文较长,考虑到教学实际,我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来讲,第一课时以熟悉课文为主,其中包括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二课时以解决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为主,主要是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小组分别对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加以总结,课堂分组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通过讨论找出不会翻译和难懂的句子,教师可以帮助答疑,并落实相关段落的背诵。前两个课时主要任务是落实学习目标①。以下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析人物性格,并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适当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主要落实学习目标②和③。
落实目标
(一)导入
据说导演陈凯歌一直十分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有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冲动,于是拍摄了影片《荆轲刺秦王》。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亲历那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
(二)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1、引导语:本文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发展部分,思考第二部分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中主要有动作、语言、神态和场面描写。
动作描写:“私见樊於期”“怒叱太子”“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语言描写:与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番话,怒斥太子的一番话。
神态描写:“怒”
场面描写:主要是“易水送别”这一段。
动作、语言和神态是直接描写,其作用是塑造了荆轲义勇刚烈、侠肝义胆的形象。
场面描写是侧面描写,其作用是通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的“白衣冠以送之”“垂泪涕泣”“变徵之声”“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以及萧萧易水营造了凄凉悲怆的氛围,体现了荆轲的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本段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和老师共同回答、补充,最后由教师作结。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个环节教师的参与起到的是示范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可以在下一个环节及时得到应用。
2、引导语:分组讨论高潮部分“廷刺秦王”,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抓住一个方面进行鉴赏,说说荆轲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逐渐丰满起来的?
明确:这一部分描写荆轲和秦王的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鉴赏的重点有: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顾笑武阳”的一番话,体现了他的沉着果断。
②秦王的“惊——起——绝——拔——操——急”和荆轲的“取——奉——发——把——持——揕”,秦王的“走”、群臣的“愕”、上下众人的“尽失其度”、侍医的“以药囊提轲”以及荆轲的“被八创”和“倚柱而笑”,这一系列动词和细节描写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出了荆轲超人的胆略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拓展探究(荆轲刺秦)
1、引导语:从本文对主人公的描写上看,作者对荆轲持什么态度?
明确:本文对荆轲是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是把他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的。
2、引导语:设想一下,如果荆轲刺秦成功,历史会怎样发展?你是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段历史的?
明确:对待这段历史,历来见仁见智。用课件展示不同观点供学生参考。
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苏洵:“始速祸焉”;
朱熹:“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陶潜:“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龚自珍:“江湖侠骨”。
在学生谈论各自看法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大家明白: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国家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值得肯定,但秦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违背历史规律,靠个人意志的单打独斗只能以悲剧收场。
3、仿写练习
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除了荆轲以外,太子丹、樊於期、秦王、秦武阳的性格都非常鲜明,请你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一段话,说说你对其中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
例句:不可否认,荆轲的坚毅果敢、沉着机智、视死如归成就了他英雄的美名。可是,历史的车轮要前进,怎么会是一个刺客所能阻挡的呢?如果荆轲明白了这一点,也许,他会收起匕首。
明确:仿写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运用鉴赏人物的基本方法熟悉文中人物性格,并能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检测目标
1、1999年,陈凯歌导演把这段历史拍成了电影,其中,荆轲和秦王的扮演者张丰毅、王志文都有出色的表演。如果要翻拍,作为一名导演,你认为新生代的演员中,哪些人能胜任文章中的这些角色?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诗,谈谈作者在诗中对荆轲的态度以及运用该典故的目的。
咏史(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这两道题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并通过讨论和探究将课内知识引申到课外,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将目标②③加以落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附】第一、二课时的主要内容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本文背景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等待时机。
二、语法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4、.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医生。
5、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函封之/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
2、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乃朝服,设九宾?
3、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使毕使于前/自引而起,绝袖?
4、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①.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②欲与 ( 之 ) 俱
③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④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3、被动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①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
②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③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⑤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三、课文基本情节梳理
开端(开头——“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高潮(“既至秦”——“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结局(末段):荆轲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