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提问,圈画标注,交流整理出实词“师、传、道、受、惑、贱、 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乎、其、于”以及判断句,被动句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自主诵读,师生交流,学习文中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通过挑选名言,谈谈自己的认识,看法,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时安排:2课时
预习任务:1、自读课文,明确疑难点,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解决疑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讲仍未解决的疑难以书面形式做以反馈。
2、了解作者和相关背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2)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第一课时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正音,标划节奏,理解大意。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标注每段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生生解答,生生交流的方式解答反馈的疑难点。
同桌分工对译课文,交流讨论,观点勾画,表示批注出相关内容。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查漏补缺。
课下梳理
⑴、通假字:?????传道受业——(????)??????????或不焉——(???) ⑵、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②君子不齿(???????????????????) ③耻学于师(?????????????????????)?????④吾从而师之(?????????????????????) ⑤圣益圣,愚益愚(??????????????????????????????????????????)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 ⑦小学而大遗(?????????????????????????)、
⑷、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句②不拘于时: ?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⑸一词多义
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乎: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于: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第二课时
默读文章,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自读第二段,思考该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几组对比的事实论据各有着怎样的论证作用?
再读文章,谈谈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着怎样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那些借鉴作用?
延伸迁移 拓展提升
问说
刘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翻译下列句子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2)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
2、比较这段文字和《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