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劝学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3 20: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劝学(荀子)
章节:必修三第9课 课型:讲读 执笔: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音、义和用法。
2、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手法。
3、通过思考、交流,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
辅助材料: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主张“人性恶” :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主张“人定胜天” :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20卷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是其门人弟子所记。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等方面。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整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系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3、将完成1、2题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课堂学习时进行交流探讨。
课堂学习
导入新课。
预习交流,质疑解惑。
初读课文,读懂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研读课文,学习论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再读课文,启迪思考
本文中荀子的论述有什么现实意义?对你有何启发?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荀子,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你将会为本文补充、发展什么观点?
(模仿示例,为你的观点写一段话。建议使用上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手法。)
示例:学习不能没有创新。
缺少创新的学习如同一潭死水,纵然水深千尺,也无一点生机。
富有创新的学习如同一弯小溪,虽然蜿蜒曲折,却能一路欢唱。
作业:搜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思想的代表对学习的论述,比较它们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