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3 20: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句子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2)疏通文意,分析文本
(3)拓展延伸,古文写作(4)当堂检测,迁移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意识,做一个谦逊好学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展示学习目标)
二 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 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咏韩愈 (黄玉顺) 韩愈退之韩昌黎,排击佛老志不移: 推尊儒学标纲常,贬斥释氏辨华夷。 仁义道德树道统,修齐治平舍我谁! 鬼神能罚亦能赏,天命可信复可疑! 与生俱生性三品,接物而生有七情; 上善下恶中可导,七情中和得中行。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三、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议论文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四、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自读全文,注意看课下注释。读不准的字音做上记号,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本课重点文言实词划线,尝试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订正读音,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点拨指正。
当堂检测,出示投影: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孰能无惑(谁:疑惑)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句子的读法) ④圣益圣,愚益愚(更加、越发)
⑤官盛则近谀(奉承) ⑧圣人无常师(常有)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辅助) ⑧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久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传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从 1 惑而不从师
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答案:传:①动词,流传;②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①名词,老师;②动词,从师。从:
①动词,跟随;②介词,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答案:(1)D(A中的意为“是”;B中的意为“才”,副词;C中的意为“只是”;D中的意为“竟、竟然”)
(2)D(D中“于”意为“对”;A中的意为“在”,介词;B中的意为“从”,介词;C中的意为“在”) :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1)古今用法不同。“学者”在这里是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和结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别为“所说的”;“一样,差不多”;“先和后”;“赶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别。“不必”在这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五、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第一段:1、对于从师,作者有何见解?古之学者必有师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不从师就不能解惑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无长无少,道在即师在
第三段:
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圣人无常师,即“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2、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从师学习提出什么新看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对师生、师道关系的全新概括,打破了“师道尊严”的传统,但在当时这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印证了前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
第四段:
■作者称赞李蟠有何作用?
作者称赞李蟠的不从流俗,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作者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重点 第二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的?
用三组对比
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
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
择师教子——小学
己耻从师——大遗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六、课文总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七、检测目标。
用上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及宾语前置句式写跟老师有关的文言文,要求100字,语句流畅,话题统一。
2,联系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写300字的议论文字,要求观点明确,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