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竹影》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竹影》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3 20: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第十八课《竹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竹影》,说课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确定目标
(一)课标摘引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标分析分解
依据单元目标及学生的学情,结合本文内容,我把课标分解的六步合并为两大块:
1、核心概念、知识地位及行为表现程度
(1)主要内容的概念体系为: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及区别。
(程度要求:准确、简明、完整)
(2)自己的体验的概念体系为:文章描写中蕴含的童真、童趣;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程度要求:比较准确充分)
这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3)表现力的语言概念体系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
(程度要求比较准确完整)
这是本文的难点。
2、分解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
理解可转换为概括、总结、说出、谈谈等
品味可转换为找出、指出、总结、比较等。
本文是自读课,既要强调学生的独立自学,又要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三)确定学习目标
自由朗读课文,完整、简明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准确找出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关键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指出部分句子的修辞手法,比较完整地谈谈其作用。
精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准确完整地总结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及区别;并谈谈你对父亲教育方式的看法。
第二板块——落实目标
我这一板块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1、引竹影——故事导入
2、观竹影——整体感知
3、描竹影——品童真童趣
4、赏竹影——解中西魅力
5、议竹影——感父亲高明
6、画竹影——抒内心情怀
(一)、引竹影 ? 让学生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由此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做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观竹影——整体感知
先识记、背默“撇 蘸 惬意 口头禅 参差不齐 汀”等字词。
设计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千法读为本”,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进一步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概括内容是中招考试阅读题常考的题型,方法的指导极为必要,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以上教学内容落实目标一)
(三)描竹影——品童真童趣
设计的问题: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的描写中,充满童真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要求学生先审清题目要求,看清提示,明白从哪些段落中找答案,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关键句圈点勾画,在个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交流,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同伴互助,汲取集体的智慧。我只做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体验、提升。老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以上教学环节突破本文的难点,落实目标二)
(四)、赏竹影——解中西魅力
设计问题: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四至六段,总结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与区别。
在学生总结完后,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一组:《李白行吟图》 《蒙娜丽莎的微笑》

第二组:郑板桥的墨竹VS莫奈的睡莲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受到熏陶。
(五)、议竹影——感父亲高明
设计问题:按照“从 句话中看出父亲是一个
样的人,我欣赏 ”的句式说话。
【设计意图】斯宾塞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以上四、五两个环节突破本文的重点,落实目标三)
(六)、画竹影——抒内心情怀(拓展延伸)
设计问题:“竹”可以代表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却中空, 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
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色彩缤纷的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把竹画成什么样?为什么?
第三板块——检测目标
一、(检测目标一)(3分,准确完整简洁)
出示一段画家与他父亲的故事,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一位画家被检查出患有一种绝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他异常坦然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并且每天都坚持有计划地锻炼和作画。三年间,他举办了十几次个人画展,获得过许多大奖。平时,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完全不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有人惊羡地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呢?”他微笑地反问:“我为什么不开心呢?”尔后,他讲了儿时经历的一些事情:画家在读中学的时候,仍非常淘气。有一次因为连续几天旷课,他被学校给予严厉的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母。他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在饭后,找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放在桌子上。他迷惑不解地看着父亲,父亲对他说:“今天晚上,我想给你做个实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漏斗下面接着,然后检起一粒种子投入到漏斗里面;种子便顺着漏斗那细小的缝隙滑到了他的手中;父亲连续投了十几次,他的手中就有了十几粒种子;此时,父亲再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到漏斗里面,那个狭窄的缝隙被玉米粒相互挤住了,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此时父亲意味深长地解释说:“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了。”
画家恍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羞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他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训:“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
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检测目标二)(3分,指出修辞方法一分,分析作用2分)
谈谈你对“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的理解。


3、仿句(检测目标三)(4分,要求用上比喻的修辞,连写两句,形成排比句)
父亲是一本艺术指南,带我遨游绘画的仙境;
父亲是 ,带我 。
父亲是 ,带我 。
以上是我的教学预设,在课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目标检测题是否合理,有效。
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教学预设是否合理、有梯度、符合学情。
是否符合道德课堂的要求。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