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9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9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17: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关于荷花的诗文:
关于荷花的诗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关于荷花的诗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关于月亮的诗文
2、……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朱自清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二.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称赞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多处。开始住天宁门街,后迁居弥陀巷、南皮市街、东关街、仁丰里等。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27号故居。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
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
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
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背景资料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月下荷塘
采莲图
注音: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niǎo nuó
wěnɡ

duó
shà
xiè
chàn

hān
chánɡ

cēn cī

zhà
xiān
yuàn
检查预习
《荷塘月色》
课 文 研 读
1、标题,感情基调的句子。找出过渡句,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课文线索(明暗)——结构(内外)
3、感情变化
4、景情关系
5、重点赏析4、5、6段
1、标题,
感情基调的句子
找出过渡句
整体把握
2、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9段
第10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荷塘美丽的景色。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情)点明主旨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情)尾声
1、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家门—小煤屑路 — 荷塘——荷塘四周—— 家门
2.随着作者行踪的改变,作者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行踪
(作者行踪) 家 里——煤屑路——荷塘——家 里
心理变化
(感情线索)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不宁静
不静
得静
求静
出静
出家门
渡小路
赏荷

观四周
回家中
颇不宁静
哀愁
喜悦
淡淡的
淡淡的
经小路
现实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进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走在小煤屑路上时,心情是淡淡的哀愁;当面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时,心情是淡淡的喜悦;看完四周的景物,回忆江南的荷塘时,心情又回到了原点,依旧是淡淡的哀愁——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情与景有何关系?
研讨1、2、3段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2、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亭亭舞女的裙
袅娜的开着
有袅娜地开着的
羞涩的打着朵儿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立足点:
荷塘边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形态美 动态美 静态美
素淡 宁静
观察顺序: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荷叶
凝碧,脉脉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舒然展放
晶莹剔透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若有若无
清淡飘逸
比喻
比喻
拟人
比喻
拟人
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相通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赏析第五段
1、自由朗读。
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月光
月影
光与影
泻 浮 洗 笼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上的月色
朦胧、柔和
通感、动态美
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咬文嚼字:
作者在第五段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分析: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准确地写出了月光的动感与立体感,有形如流水般地倾泻但又无声的幽静的特点。
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 的洁白纯净之感
在青雾中描摹出花和叶,显得朦胧含蓄、神秘。
(正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充满艺术灵性,更能写出投在荷叶上的倩影之真之美。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作者在第六段用了一些叠字叠词。
诵读鉴赏第6段。
提问:本段写荷塘的四周,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素淡、宁静
朦胧、柔和

苦闷、忧郁
困惑、寻觅
情 景 交 融
讨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 作者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
2、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出来朱自清追求自由、平和的生活,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思想是矛盾复杂的。
3、 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他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散文中的情,既有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又有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留下的痕迹,既有独特性,又有时代性。
军城早秋
作者:严武【唐代】赏析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吹散微风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时间格言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是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
3(1)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不好。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3)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4)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