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故 都 的 秋
—— 悲 凉 与 美
郁 达 夫
通读入境
清、净、悲凉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
小院秋色
1
落蕊秋意
2
寒蝉秋声
3
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清、净、悲凉”?
秋雨话凉
4
秋枣奇景
5
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上述哪幅画面?该画面如何体现“清、净、悲凉”?
小院秋色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院秋色
改写: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能看见蓝天和飞鸽。你还能看见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注意到墙壁缝隙里的牵牛花和附近的小草。
写景方法
1.调动视觉、听觉、嗅觉……
2.采用不同视角:仰视、俯视,近观、远观……
3.适合自己心境和吻合景致特点的修饰语
4.第二人称,代入感
落蕊秋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是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雨话凉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秋雨话凉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秋雨话凉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想象、还原
拓展思考,深化理解
古往今来,诸多作家留下写秋名篇,你能列举一二吗?从你的阅读和思考来看,秋天在作家笔下都是什么样的呢?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济南的秋天》节选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你到济南来吧。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郁达夫写“秋”之特别
享受悲凉之美
课后作业
郁达夫认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于是北平寻常的秋雨秋果、秋花秋草都沾染了别样的气息。其实,每一个季节,每一寸土地,再寻常的自然风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同学们可以细细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某一个季节、某一个地点的声色光影之美,写出其不同于其他季节、地点的深味。
请以“ 的深味”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横线上填写任意一个季节名或地名。700字左右。
荷 塘 月 色
—— 荷月之景与有我之境
朱 自 清
课文4-6段已经写尽了荷塘月色,
为什么还要写1-3段和后面的内容?
一、整体感知
从景物特点来看,这三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一、整体感知
月下荷塘:风姿绰约、幽静淡远
荷塘月色:缥缈轻柔
荷塘四周:幽暗迷蒙
一、整体感知
二、品析鉴赏
阅读课文4-6段,圈点勾画关键字句。
思考:朱自清用了哪些方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
完成表格。
写景方法1: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写景方法1: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景方法3: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疏密、浓淡……
二、品析鉴赏
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诗与感觉》
三、体悟宁静之境
再次通读全文,圈点勾画能够表现作者情绪状态的字词语句,并完成表格。
阶段 语句 关键字词 情绪状态
平常的自己
今夜的自己
三、体悟宁静之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三、体悟宁静之境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1. 一个自由的我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 江南采莲往事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2. 江南采莲往事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思考:
(1)江南采莲是怎样的光景?
(2)朱自清对采莲人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2. 江南采莲往事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表达自我,张扬性情。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 江南采莲往事
全然无所顾忌、无所牵挂的自由生命;
纯净热烈的、风流坦荡的精神自我。
家中
颇不宁静
获得宁静
荷塘月色
忆采莲
煤屑路
打破宁静
寻求宁静
作业
对朱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你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什么呢?请用一段150-200字左右的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