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故都北平秋日的“清、净、悲凉”。
2.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3.理解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语言,从用词、句式等方面细细品味,感知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净、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融合的艺术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作: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
1.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初读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写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请从文章中找出概括性语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故都的“清、静、悲凉”?找到主要的写景段落,用简练的语言为每一幅图景命名。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秋雨话凉 秋枣奇景
【品读鉴赏】
讨论:你最喜欢上述哪幅画面?该画面如何体现“清、净、悲凉”的?
1.小院秋色
破屋,老旧,历史感;浓茶;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一丝一丝的日光 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写景方法: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饱含作者的深情,情与景完美交融。“……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言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写景写得非常细致,如“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给人以悠闲、惬意的感觉。
①“你”第二人称,代入感;
②视觉听觉嗅觉——“你也能看得到……,听得到……”;
③适合自己心境和吻合景致特点的修饰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在破壁腰中”“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④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⑤写景细致。
2.落蕊秋意
细腻,视觉、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有点儿落寞,深沉
“北国的槐树……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脚踏花地,是触觉。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闲适的,又是寂寞的。
3.秋蝉的残声(声音)
4.秋雨话凉
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息列索落”(秋雨的过程)
言行——都市百姓闲聊:微叹、互答
5.秋果的奇景(形、色)
从五幅画面可以看出,作者所描绘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这些景物的选取,多半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槐花,而写已经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扫帚的痕迹……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以说这里的“清、净、悲凉”,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的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也才能表现得这样的细腻而深挚。
【拓展思考,深化理解】
1.搜集写秋的名篇,比较作家笔下秋的特征之异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你到济南来吧。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老舍《济南的秋天》
老舍的秋天给人一种活泼、清新、明静、愉快、开朗的感觉。郁达夫不一样,把“悲凉”当作美。如果这种“悲凉”只是一笔带过,可能还不算是关键词语,但“悲凉”,恰恰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语词链加以强调的表现,可见郁达夫显然是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的。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秋天的悲凉为什么是美的?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秋天的“悲凉”也可以成为美的情感。先来看看在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是怎么个美法: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探究:郁达夫对秋天的独特情感,理解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牵牛花底长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
逝去是所有生命的常态,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整体感知】
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4-6)
从景物特点来看,这三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明确】月下荷塘:风姿绰约、幽静淡远;荷塘月色:缥缈轻柔;荷塘四周:幽暗迷蒙。
【品析鉴赏】
一、细读4-6段,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思考:朱自清用了哪些方法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
1.精妙生动的字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比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对比、衬托: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多角度、多层次描摹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
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疏密、浓淡……
二、体悟宁静之境
通过1-3段,我们发现荷塘并不一直如此幽美,幽僻寂寞、阴森森、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
朱自清眼中今夜的荷塘美得那么梦幻,那么温柔幽静,原因何在?
【明确】幽僻寂寞、阴森森的荷塘之所以可以变成柔和梦幻的场景,正缘于“淡淡的满月的光”。
在这苍茫的月色之下,在这幽静梦幻的荷塘之中,作者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今晚又有何不同?再次通读全文,圈点勾画能够表现作者情绪状态的字词语句,并完成表格。
语句 关键字词 情绪状态
平常的 自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宁静
在院子里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寻求宁静
今夜的 自己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收获宁静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打破宁静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思考:
(1)江南采莲是怎样的光景?(2)朱自清对采莲人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表达自我,张扬性情。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而这样的青春恣肆,恰恰是中年为家庭和时局牵累的朱自清再也无法体验的一种生命状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对江南采莲旧事的惦念,实际上是对全然无所顾忌、无所牵挂的生命状态的向往;也是对那种纯净热烈的、风流坦荡的精神自我的一种期盼。
【总结】
现实中的朱自清颇不宁静,可是当他轻轻带上门,来到了只属于他的一片天地,这个时候淡淡的月光不只流泻在荷塘之上,也静静地流泻在朱自清心里,疗愈了他在现实世界的疲惫和苦闷,为他营造了一片精神的桃花源。在这样一片月色之中,他不仅是父亲、丈夫,而是他自己,因此,我们才能更加理解他为什么用细腻多情的笔去描摹荷塘月色之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满月指涉的美好的纯净的理想追求,包围、容纳了他,让他沉醉于其中,终于找到了他自己。只是,这样斩断一切现实烦扰、梦幻一般的宁静和自由只能是暂时的。当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将他猛然惊醒,他才意识到原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回了家门口。他仍然得轻轻地推开现实的门,回到平常的那个自我,和那个不宁静的世界,重新做回丈夫、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