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指的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知识回顾
第5课
机器大生产与
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壹
工业革命与生产
一开始,它只是技术革命
紧接着,它是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
阅读P24-P25,指出相比分散的手工工场,工厂制度有哪些优势?
专业程度更
生产速度更
质量更
生产成本更
产品竞争力强
课文关键词句:机器大生产;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流水线;生产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之下;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数量多
好用
耐用
更便宜
快
高
有保障
低
后来,它变成了经济结构革命
工厂
工业区
工业城市
城市群
以农业人口为主
以工业人口为主
工厂的优势
行业的优势
英国的优势
众多工厂
众多行业取得优势
1760-1827年,英国人口增长2倍多一点,纺织品增长100多倍。
1850年英国生铁产量229万吨,美国51万吨,法国47万吨,德国21万吨。
1800年英国殖民地面积是本土面积的40倍左右,1850年是80倍左右。
1750年英国人口约740万,1850年增长到2060万。
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近代的本质含义:机器大生产
取代手工劳动
工厂制度最早是
如何进入中国的?
知识拓展: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政治上: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3)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等
(4)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总之,给中国造成了破坏和灾难,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贰
工业革命与生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结合教材,归纳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工业革命
劳作方式变化
生活方式变化
这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
巴黎和伦敦
【史料阅读】p26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思考:材料中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蒸汽火车
远洋货轮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一幅田园画卷展现在主体育场内,马拉动的耕犁的工具,辛勤的挤奶妇女、野餐的家庭。
田园风光被高耸的烟囱取代,象征着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
表现: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19世纪,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最坏的时代”描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激化。
英国工业革命
表现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须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畜生。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现代工业的全部历史还表明,如果不对资本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把整个工人阶级投入这种极端退化的境地。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
如 果 没 有 人 文 的 关 照、制度的制约,那 么
技术的进展只会导致有技者对无技者的收割,
只会加剧有产者对无产者的压迫!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收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
表现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