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8 08: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恩平黄冈实验中学
孟凡彬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CONTENTS
太平天国运动
01
洋务运动
02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03
目录
04
瓜分中国的狂潮
两次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边疆危机:西北新疆(英、俄);
西南越南(法);
东南台湾(法、日);
东北朝鲜(日):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巨额大借款;划分势力范围
和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
工矿利权。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刺激
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的探索
1、背景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材料二:
1两白银兑换铜钱数量变化表
年份 常规 1838 1845
数量(文) 1000 1638 2000
材料三: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晴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晚清广西大蝗灾就有21次,1848年,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的探索
1、背景
鸦片战争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①民族矛盾激化
+
清政府的腐败
外部原因
②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③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直接原因
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个人原因
2.过程:
北伐:牵制清军
西征:半壁江山
前期(1851—1856)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突围北上→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及突围
后期(1856—1864)
天京事变(转折)→重建核心→提出《资政新篇》→中外势力合剿太平军(湘、淮、洋枪队)→天京陷落
1851-1864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阶级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的探索
3、纲领性文件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经济主张
时代潮流
群众基础
评价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绝对平均主义
违背历史潮流
群众基础广泛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的探索
3、纲领性文件
材料一: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适如外邦火轮车……准自专其利。兴银行。
——《资政新篇》
材料二:“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曾国藩幕僚)
经济主张
时代潮流
群众基础
评价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
顺应时代潮流
没有反映农民最为迫切的要求,基础薄弱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空想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阶级的探索
4.评价
材料一:太平天国明确提倡女性放足,脚的解放使女性在军事斗争以及经济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没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但女性放足与男性的蓄发一同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长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录》
材料二: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
——《大国无兵》
积极性:①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③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消极性:①造成巨大破坏;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练一练
1、(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2、 (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 1860年11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 )
A .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 B .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
C .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 D .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
B
B
练一练
3、《资政新篇》的一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的洪秀全的肯定,如:“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说明
A. 这些改革建议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 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 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D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1861年 曾国藩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中的“和议”指什么?曾国藩在材料中提出的救国办法是什么?该救国办法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和议:《北京条约》。救国办法:购置西方的船炮器械(或:造火轮船)。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二、洋务运动(19C60、70S)——地主阶级的探索
1.背景与目的:
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
外患
两次鸦片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致使领土主权丧失
直接
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
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根本
自强、求富
维护清朝统治
二、洋务运动(19C60、70S)——地主阶级的探索
2、代表人物:曾、李、左、张
3、指导思想: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4、活动:
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
②创办民用企业(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等
③开办新式学校(求才):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④建成新式海军(自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积极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④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5、评价:
二、洋务运动(19C60、70S)——地主阶级的探索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失败原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
消极影响: 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最终破产。
近代化,一小步;中国人,一大步
太平天国运动 和 洋务运动 在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
福州船政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安庆内军械所
军事
民用
(自强)
(求富)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61 冯桂芬
自下而上的武装暴动、改朝换代
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中体西用
失败
1.(2020·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全国1)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D
A
三、边疆危机(19C60S)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865-1877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1875-1878,左宗棠平定新疆
1884,清政府在新疆建省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陆上:法军败退
海上:马尾海战战败
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1885,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清军在冯子材带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
1885,台湾建省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三、边疆危机(19C60S)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大,蓄谋侵略中国(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朝鲜农民起义
2.过程
丰岛战役: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平壤战役(1894.9)

黄海海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邓世昌、林永升,避战保船)

旅顺大屠杀(1894.11)

威海卫战役(1895.2)北洋舰队覆灭
三、边疆危机(19C60S)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3.结果
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承认朝鲜独立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影响:
①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的运动高涨。
③许多有识之士更加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面由器物扩展到政治制度。
1.(2020·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 ( )
A .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B .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 .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
D .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C
D
1.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
C. 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
(2018年全国1)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D
C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895年后)
1.表现:
(1)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巨额大借款。
(3)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4)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2)巨额大借款
高额利息
政治权利
昔时的“天朝上国”
彼时的“东亚睡狮”
(3)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895年后)
1.表现:
(1)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巨额大借款。
(3)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4)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2.影响: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017高三上·赣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