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8 08: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隆重召开。
广泛性 民主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成员构成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决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通过了
临时宪法
选举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诞生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1949.10.1下午三点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镇反剿匪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6
风卷残云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内容:
实质:
意义: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
措施:
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实质:
效果:
到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志愿军命令
忠魂归国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是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意义: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的成就:
实行三大外交方针
1953年,周恩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成就 意义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结论:
“一边倒” 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需要,符合国家利益,推动了新中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但是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局限了新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
中国应如何处理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首次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确认: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意义:
内容: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特点
目的
成果
意义
1954,瑞士日内瓦
1955,印度尼西亚万隆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为讨论和平、独立、发展等问题
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定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
①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形成“万隆精神”
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建设与改造并举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手工业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一化三改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
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的意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1952年底、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变化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公有制经济
其他经济
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3年起,全国第一次普选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两大原则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引领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949 50 52 53 56 1957
过渡时期(1949-1956)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10月开国大典
“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宪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