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选修歌唱 :人声的魅力——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选修歌唱 :人声的魅力——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12-17 14: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人声的魅力——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有自己的思想,对于自己所喜好的音乐类型也有较明确的方向,但对于无伴奏合唱这样的合唱形式接触较少,音准较差,不利于多声部合唱间的配合。发声练习时加入互动、用音高手势模唱旋律、利用杯子拍打感受歌曲节奏等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切入新的知识点;对于歌曲的意境,也是学生常常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涉及对于歌曲情景的描述,给予学生音乐想象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歌唱时对歌曲意境的传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听赏与演唱无伴奏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意境美,感受人声的魅力,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半个月亮爬上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知识与技能】学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各声部旋律,用柯达伊音高手势辅助学习,实践无伴奏合唱的能力及歌唱相关技能。
教学重点 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相关知识,感受、体验无伴奏合唱的人声魅力。
教学难点 对于歌曲弱起小节、变化音的音准以及附点节奏的掌握,歌曲二声部间的配合以及在歌唱时传达歌曲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音像资料;PPT;电子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无伴奏合唱的串烧歌曲视频。提问:这段视频有什么特点? 【观看、回答】无伴奏,仅靠人声演绎歌曲。 以一段大家熟知的歌曲旋律串烧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合本堂课主题,引出“无伴奏合唱”。
二、新授(一)了解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 1、播放视频:一段阿卡贝拉的普及片,用动画视频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无伴奏合唱。2、总结视频:“阿卡贝拉”是由意大利语a cappella直译而来,起源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是一种只以人声清唱,并不使用乐器伴奏的合唱类型。 【欣赏、了解】 通过视频进一步得出无伴奏合唱的特点以表演形式,帮助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
(二)听赏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1、介绍《半个月亮爬上来》及其作者。无伴奏合唱的圣咏:篇幅短小,但以其出清含蓄的音乐特点,层次清晰的创作手法,将民族音乐与欧洲调式相融合。“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整理、编译我国西部十几个民族千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达坂城的姑娘》等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先生的音乐作品。2、听赏《半个月亮爬上来》。播放视频: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绎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并适当地加入对歌曲声部的讲解。提问:这首合唱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总结:歌唱并不仅仅是发声,歌曲的意境也应通过你的演唱而传递给听众。对于歌曲意境的把握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 【了解】【欣赏、回答】旋律比较平缓,把人带入歌曲中有着朦胧月光的美丽的夜晚中。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版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声部清晰,强弱对比明显,选用其作为听赏视频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在视频播放时加入适当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三)歌唱热身 1、复习、调整状态:前几节课提过的“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呼吸”、“内部打哈欠状态,外部微笑”。2、顿音“si”:看指挥手势发顿音“si”,短促、干脆,跟随指挥手势控制气息,做渐快、渐慢的处理。3、长音“wu”:跟随指挥手势运用气息发“wu”音,做渐强、减弱的处理,注意气息的支撑与保持。 【体验、感受】 歌唱中对气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且本节课学习的歌曲需要强有力的气息连续支撑才能完成,因此在练声环节着重练习气息的运用。选择用连音以及顿音两种形式,练习学生对于气息控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为之后的歌曲演唱做铺垫。
(四)学唱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1、学习歌曲的第一声部(1)用轻声的“wu”音跟着琴模唱歌曲的第一声部。用不同颜色的圈标注出歌曲需要注意的地方:A、弱起小节:提问:4/4拍的歌曲强弱规律是? 小结:所以作者空出第一拍,歌曲从第二拍弱拍进入是更符合歌曲安静优美的意境。B、变化音:用琴弹出变化音的小节,学生跟唱。C、附点节奏型:增加歌曲的灵动感,后半拍的音要唱得短促些。(2)复习柯达伊音高手势。不用琴,让学生仅用手势唱出第一声部旋律,运用手势的高低位置感受音高的变化,着重强调变化音。(3)加入歌词演唱注意对于歌曲意境的把握。 【了解、回答】强、弱、次强、弱;【体验】【演唱】 无伴奏合唱要求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是比较高的,运用柯达伊手势练习学生的音准,用手势的高低辅助学生去感受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变化;把难点用记号标记,提醒学生在歌唱中要注意的地方,把对歌曲的讲解与歌唱实践相结合。
2、加入歌曲第二声部。(1)在学习第一声部的基础上,哼唱第二声部旋律。特别强调第二声部“1 7 1 2”这句的音准。(2)不用琴伴奏,学生自己哼唱旋律。(3)加入歌词演唱。 【了解、演唱】 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在弱起、变化音及附点节奏上都是相似的,通过对第一声部的学习,学生对这三点都有相应的训练后,第二声部的学习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音准的把握,把重点的难句着重练习。
3、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配合演唱。(1)学生唱第一声部,老师唱第二声部,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声部的配合及音响效果。(2)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老师领唱较难的第二声部,加强二声部的练习。(3)提出二声部演唱时的问题,如变化音的和谐。(4)在二声部配合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对歌曲意境的把握,做出歌曲的强弱对比变化。 【体验、演唱】【分组配合演唱】【感受、演唱】 在二声部配合时,第二声部会较难一些,老师先唱第二声部与学生配合,辅助学生对于二声部的和谐音效有初步的听觉触动。而后让学生自己加入体验,老师及时提出演唱时的问题,并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意境把握提高要求。
三、拓展 1、为二声部演唱加入节奏。(1)利用杯子,创编4/4拍的节奏型,老师展示“杯子歌”ppt并做示范。(2)让学生分两组尝试在演唱中加入“杯子歌”的节奏,互相配合。(3)请两位学生领唱,其他同学跟随领唱的节奏用“杯子”打拍。2、听赏改编版《半个月亮爬上来》,让学生以“杯子节奏”跟着音乐伴奏。提问:这样一首安静优美的歌曲加入节奏后,变成了什么风格呢? 【模仿、体验】“拍拍敲敲敲,拍拿敲;拍拿敲敲,换手拍敲。”【体验、回答】轻快、活泼 利用杯子进行节奏的创作,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感受力。并不局限于“经典”,也要勇于创新。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接触了“无伴奏合唱”这一合唱类型,感受到歌唱声部间和谐配合的魅力,感受到人声的魅力,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歌曲的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