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 )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2.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3.冷战结束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这说明( )
A.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已经丧失 B.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
C.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平衡 D.新的世界格局有待建立
4.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
A.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5.印度政治理论家梅达断定:“每个民族的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支离破碎的印度社会不能以西方的面貌重新创造。印度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战略”。此种观点( )
A. 坚持独立发展拒绝东西交往 B. 倡导经济全球化深入亚非拉
C. 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D. 坚持民族主义维护国家权益
6.1946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指令各财阀交出证券和凭证,强制拍卖,割断了各财阀之间的内部联系,分散股权,形成共同持股的竞争机制。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改革( )
A.铲除了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 B.完成了战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C.表明日本作为新政治力量的崛起 D.得益于美国免除日本的战争赔款
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以下亚洲金融风暴给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
①调整经济结构
②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③减少国际合作
④避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资本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9.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公司Kneron仅使用手机上的一张照片,便成功骗过了荷兰最大的机场——史基浦机场自动登机终端上的传感器。他们还声称使用同样的方式进入了中国的火车站网络系统。这说明( )
A.社会信息化削弱了经济全球化 B.手机的使用促进了知识共享
C.高新技术的滥用危害公共安全 D.网络对社会安全是弊大于利
10.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据此,该研究者认为( )
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
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
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
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召开。关于此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应对西欧和日本崛起建立的合作组织
B.推动了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C.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平等相待
D.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合作程度较低
12.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
13.《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为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14.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在当时已经形成 B.两极格局在当时已发生严重动招
C.两极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 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彻底分化
15.下表为:七国集团(G7)货物贸易总额及其占全球比重(单位:万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 )
年份 贸易总额 占比 出口额 占比 进口额 占比
2000 6.244 47.64% 2.940 45.57% 3.304 49.64%
2005 8.799 41.35% 4.048 38.55% 4.751 44.08%
2010 10.892 35.45% 5.082 33.21% 5.810 37.68%
2015 11.349 34.23% 5.287 32.06% 6.062 36.37%
A.发达国家失去经济发展优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面临挑战
C.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D.新兴市场国家在迅速崛起
16.俄罗斯政府认为:“我们应该时刻准备保卫国家及其公民,善于预测形势并据此发展自己的军事潜力。与此同时,将对军事领域进行改革,拖延改革,就意味着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俄罗斯政府这一表态( )
A.会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扩军备战 B.有利于制约美国的霸权
C.将不利于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发展 D.能够改善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17.历史学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世纪》中认为: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出当今世界( )
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二、材料题
18.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就能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摘编自《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年7月23日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摘编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摘编自《欧元10岁:“危机涅槃”再出发》
材料四 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摘编自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19.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2)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先手棋”指的是除美国外其他的一些力量中心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布局,而不是强调美国到处干涉国际事务,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构全球秩序”而不是联合抗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区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材料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的做法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故B项正确。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可知,七十七国集团没有能够遏制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七十七国集团未能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格局的局面,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全球霸权地位丧失的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
不能说明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故B项错误;据材料“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及“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可知,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政治力量对比趋向新的平衡,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新的世界格局有待建立,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是指在两极格局下,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选A。
5.答案:D
解析:
6.答案:A
解析:日本的经济改革割断了各财阀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得共同持股的竞争机制形成,等于实现了经济民主化,这对于财阀家族垄断经济背景下的军国主义是个打击,使其失去了经济基础,故选A项;日本始终没有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是靠逐步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民主化改革,而不是政治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的日本改革与美国无关,改革也不涉及赔款问题,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
8.答案:B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A
解析:亨廷顿认为建设“多文明的世界”,一定要放弃普世主语的价值观,要“接受多样性”,这样可以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此可知,他所说的“多文明”指的是多种文明并存并得到共同发展,而不是要用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故本题选A项。B、C两项表述虽然正确,但是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不符合题干强调的主旨。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1)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实践: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滞胀);西欧、日本的竞争。
影响: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3)变化: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或国际货币多元化);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
趋势: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19.答案:(1)特征: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原因:①日本战败;②美国遏制苏联、中国;③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④冷战。
(2)变化:①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②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②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