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 )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
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
2.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3.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
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 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
C.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4.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总统约翰逊耳中时,他不由地说了一句:“今天对自由世界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据此可知 ( )
A.中国对美构成严重威胁 B.中国已经实现和平崛起
C.美国孤立中国完全失败 D.美国担忧中国实力增强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IMF给他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材料说明IMF( )
A.有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B.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C.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D.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谢益显在《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中说:“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美国在战略部署上仍在从东南亚和台湾这两条线上逼近中国,中国还要为获得进一步的安全环境做出努力。”新中国“为获得进一步的安全环境做出努力”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③参加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
④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苏弱美强下苏联不得不妥协 B.赫鲁晓夫主动放弃世界争霸
C.美苏领导人都热爱世界和平 D.美苏要尽力避免世界核大战
9.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西德各州的繁荣和东德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是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但繁荣的柏林周围到处都表现出社会失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德国( )
A.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B.再次面临严峻的分裂危险
C.统一后的融合之路艰辛漫长 D.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们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11.雷蒙德 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C.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12.“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与大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不得为大国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这是某个国际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该组织的出现( )
A.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推动了新兴国家的建立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13.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欧看到了苏联的“虚弱”,对苏联的恐惧大大减弱。西欧主动和东欧缓和,与东欧之间的经贸快速发展。据此推知,古巴导弹危机( )
A. 恶化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 B. 推动不结盟运动兴起
C. 加强了欧共体国家的政治联合 D. 导致美欧同盟关系破裂
14.尼泊尔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指出:“尼泊尔支持一切民主原则,并希望在和平自由和国际友谊中生活。”同时他认为尼赫鲁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所宣布的五项原则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正当办法可以作为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的真正基础。以上论断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B.切实推动了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5.1948年麦克阿瑟在一份声明中说:“占领和改造日本对美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在远东和日本植入了‘民主的种子’。”该言论表明( )
A.美国出于经济利益占领日本 B.美国对日改造具有冷战色彩
C.远东和日本的专制历史悠久 D.西方国家民主制度有优越性
16.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远离苏联本土的西半球。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一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这场危机前后历时13天,在短期内迅速解决这表明( )
A.两大阵营对峙从此扩展到美洲 B.苏联挑战美国但其实力不足
C.美苏双方结束了全面军事对抗 D.二战后国际体系正走向崩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默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适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通制芯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通制政策,苏联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三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了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1)材料一作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苏联扩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并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的国家的利益。
——据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很多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据基辛格1993年的讲话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试概括二战后世界格局。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等可知,各成员国多方面的合作与资源整合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故B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1947—1948年,美国全面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为由,拒绝对其提供救济,体现出意识形态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因素,没有涉及美国政权运行机制、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抵制,不是重塑美国的国家精神,C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求同存异。
A.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间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主张不和美苏大国结盟,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已经结盟。故A错误。
B.毛泽东指出了中印两国的共同点,即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且主张两国之间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 ,争取持久的和平,这些谈话体现的是求同存异的精神。故B正确。
C.“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
D.毛泽东的谈话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强调求同存异,而非西方的二元对立。故D错误。
4.答案:D
解析:
5.答案:D
解析: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和“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就可以判断IMF也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可知,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A项正确;冷战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自范围内均有霸权主义活动,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故C项错误;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崛起,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是1961年成立的不结盟运动,是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力量,有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答案为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与史实不符,A错误。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新兴国家的独立而不是建立,B错误。1945-1991年,众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D错误。
13.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国家原来受到苏联控制,而西欧加快与东欧发展关系,会导致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减弱,东欧倾向于西欧,从而引发社会主义阵营内关系恶化。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不结盟运动就兴起了,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国家不属于欧共体,而且,当时欧共体也还没有成立。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欧同盟并没有破裂,北约仍旧存在。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B
解析:1961年古巴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可排除A项。根据材料“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远离苏联本土的西半球”可知,苏联势力深入美国的“后院”,这是在挑战美国,美国通过对古巴的海上封锁等措施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相关军事设施,这说明苏联挑战美国但其实力 还不足,故选B项。苏联解体后美苏才结束了全面军事对抗,可排除C项。二战后的国际体系是雅尔塔体系,当时没有解体,可排除D项。
17.答案:(1)不同意。
理由: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于苏联扩张。
(2)具体体现:欧洲冷战: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亚洲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影响: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解析:
18.答案:(1)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2)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概括: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国力量保持优势。1947年起,美国先后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几号同时代,苏联先后成立“经互会”,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两极格局中美苏两国所拥有的优势逐步被冲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两极格局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加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