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这样说的依据有( )
①欧洲在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③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强大
④战后第三世界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940年9月,法西斯德国不定期推迟入侵英国的计划,主要是因为( )
A.德国在实施之初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 B.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同法西斯德国作战
C.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 D.德国在东西两线作战分散了进攻英国的力量
3.1945年,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杰克逊指出:“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画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这一观点建立在( )
A.对法西斯仇恨的基础之上 B.对世界大战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
C.美国是世界主宰基础之上 D.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
4.“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C.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战争有一定的关系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该故事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过程
C.欧洲一体化的曲折过程 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6.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约,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②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
③1945年成立联合国
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世纪40年代,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罗斯福整顿金融行业的措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8.斯大林曾说:“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9.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 )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其表现不包括( )
A.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C.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D.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基础
11.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 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道。这说明中国军队( )
A.是亚太地区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
B.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财力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D.牵制日军兵力最多、歼敌最多
12.罗斯福说:“德国和日本……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和每个轴心国家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够对它抗衡。”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帮助被轴心国所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3.有学者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如此叙述:“‘我登上楼梯,我要见的人不在那里。今天他又不在,我真的这样希望他已离开。’这就是1939年夏天欧洲外交的精神。……当8月来到时,但泽显然没有离开,德国军队调动的风声越来越紧。面对西方的询问,希特勒的回答是:‘我不想从西方得到任何东西,但是在东方我一定要放手行事。’”这阐明了( )
A.德国开展欺骗外交导致欧洲集体安全落空 B.希特勒嚣张的气焰迫使欧洲开启绥靖政策
C.希特勒向西方国家透露了消灭苏联的计划 D.英法绥靖政策进一步纵容了德国进攻波兰
14.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满足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因此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这主要说明( )
A.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B.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
C.英法两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 D.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
1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胜利而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B.英、美等国从根本上放弃反共政策而联合苏联
C.法西斯国家战争消耗太大,无力继续战争
D.美、苏、英等大国参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
16.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元凶德国的重任;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不朽功勋;英美两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说这段话的意图是( )
A.强调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突出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作出的贡献
C.表明英美的经济实力是胜利的保障 D.说明国际合作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题
17.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出现的一种反动的社会运动、政治思潮和统治体制,是20世纪人类的灾难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 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 西班牙由62.7%增至75.5%,罗马尼亚由48.5%增至55% ; 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捷克斯洛伐克由36.3%增至84%。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族主义已经达到了顶点。在欧洲人看来,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重叠的词汇。民族主义者认为,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主义成为具有相当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义口号,并被统治者利用来进行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材料三 1941年12月8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 太平洋反侵略各国应即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 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盟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日,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 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盟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 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 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 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伯特兰 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 “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黄河一淮河一长江一珠江流域这样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而且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开,更重要的是,主要河流黄河、淮河、长江更是流向一致,极有利于跨区域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 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伯特兰 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 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B
解析:
4.答案:C
解析:
5.答案:B
解析:
6.答案:A
解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确立的新的国际体系,雅尔塔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对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是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机构,A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前建立的军事同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
7.答案:B
解析:
8.答案:B
解析:
9.答案:D
解析: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B、C与史实不符,排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德、日两国针对苏联和美国的突然袭击,故正确答案为D。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材料中中国远征军“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道”等信息充分说明中国军队是亚太地区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故A项符合題意;其他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1)现象: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各国出现大量滞销产品。
(2)背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动荡给法西斯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3)意义:改变了此前中国孤立抗战的困境;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农业国与工业国互相实行的税率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现象。原因依据时间“1937—1938年”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状况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各国出现大量滞销产品,为了销售滞销产品,各国提高关税以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
(2)依据材料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重叠的词汇”并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据材料“极端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依据二战前的世界发展格局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动荡给法西斯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3)意义依据材料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答。
18.答案:(1)原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与文明品质;西方历史上崇尚武力的传统;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因素。
(2)观点:伯特兰 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
评述: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从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文明品质、历史传统、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
第(2)问,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故伯特兰 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