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B 前半段叙述对,但是“纠察百官之职,属于监察机构”表述错误,这个职责权限是御
2024 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史和御史大夫的权力。
9. D “虽然力论其冤却因宰相认为他未尽谏诤之职而被贬谪”此处错,是指责他越级言事
语文试题答案
而被贬谪。
10.(1)白居易不避被诛杀而死亡的危险,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情都一定奏报给您的原因,
1.B(A“意象是主观的”错,原文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C“不可创造新的 是因为陛下您特别尽力地提拔他,他不是轻率地说。
意趣”错,无中生有;D偷换概念,原文是“意象可分为五大类”。) (2)因此写了这首七言诗,作歌并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叫《琵琶行》。
2.C(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3.B(“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错,原文是“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且由原文也推导不出 11.A
此结论。 12.明确:(1)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
(2)不同点:《桃花源记》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它是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
4.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选项分析】小说主要 的美好境界,寄脱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
采用顺叙的手法,局部采用了插叙的手法。 《归园田居(其一)》是作者摆脱尘网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解脱、轻
5.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 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
结构严谨。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 13.B
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 14.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宠信小人而亡国,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
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每点 2 分) 成万方多难、寇盗骚扰的局面。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只能像躬耕陇亩的诸葛亮
张立于 一样“好为《梁甫吟》”。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物象作用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结构、塑 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角度考虑。从结构看,小说写了送古砚、知道是假古砚、还古砚等
事 15.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停浊酒杯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
件,“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塑造人物形象看,姚斌送舒老古砚时, 是朱颜改
舒老先是拒收,最后出于无奈才收下舒老不看重古砚等名贵的东西,将古砚送还姚斌,并告
诉姚斌有关古砚的真相,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 16.C
坦诚酒脱的形象。从主题表达角度看,小说通过舒老“还砚”的情节,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 17.参考答案:C
分子不蒸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注意前面的“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6.①俞季年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古玩行家,他揭露了古砚的真相(1分),推动 和后面的“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 分);②他认为不必说出古砚是假的,与舒老看法不同,在文中反衬了 18.参考答案:C
舒老(2 分),使舒老勇敢说出真相的求真的品格更为突出(1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序不
当,把“他”应放在“不仅”的前面;二是逻辑错误,“中国的前途”在前,“世界的未来”
7. B 抓不同之处,然后抓标志和关键“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以”连接两个动宾短语不 在后,且应是“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能断开,另外“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这个句子是一句完整的句子, 19.参考答案:A
不能断开,故只能选 B 选项。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锦绣壮美:形容景象
美好壮观。繁花似锦:形容美好的景色和事物。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 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请求迅急捕贼以洗雪国耻。执政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
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气贯长虹:形容精神 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
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疏议论此事,说根据白居易所犯过错,不宜让他治理州郡,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20.参考答案:①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心中情志与客观事物的结合) 白居易除了精通儒学之外,还特别通晓佛学经典,常常把忘记是非恩怨,把顺应变化当
②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 作追求,都不把自己被迁谪贬官放在心上。当初白居易凭借科举考试中“对策”一科获得高
③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情感) 等级,被提拔进入翰林院,蒙英明的圣上很通达特别知遇关照他,他也很想振奋努力报效朝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 分,每句 2分,意思对即可,超 廷,如果身处朝廷重位,就想兼济天下百姓,自己蓄积在心中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实现,平白
过字数扣 1分。 无故地被当权者所排挤,辗转于江湖之间。四五年的时间里,几次沦落到蛮荒瘴疠之地。他
21.参考答案: 从此做官的志趣衰减,对到何处任何职位一点也不在意,只把逍遥度日自我满足,吟诗做赋
雨 伞 吐露情致当做主要事情。太和以后,李宗闵、李德裕等拉帮结派朋党纷争之事爆发,是非错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乱、排挤打击陷害常有,官吏有可能早上被提拔晚上就被罢免,皇上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杨
时时为别人遮挡风雨 颖士、杨虞卿与宗闵私交甚好,白居易的妻子是杨颖士伯父的妹妹。白居易自己越发感到不
却湿透了自己 安,害怕自己因为被看做结党之人而被排挤,于是要求置身于闲散的官位,希望远离祸害。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5分;一小句 1 分,表达连贯 所有他担任过的职务,都不曾坚持到整个任期,大多以自己有病为由而免职,坚决要求到东
1 分,逻辑关系合理 1 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都洛阳任职,有见识的人都赞扬他。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从小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放。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
于做诗。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受到那些有志有
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808)五月,官拜左拾遗。
皇上又欲加授河东王锷以平章事,白居易谏道:“宰相是陛下辅佐之臣,非贤德良材不
能居此位。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换取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陛下得了王锷进奉,便授他
宰相之位,这对我圣朝极为不利。”此事便作罢。
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
谏皇上,情辞极其恳切。接着又奏请停止河北用兵,奏文共有数百上千言,都是别人想说而
不敢说的话,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惟独谏吐突承璀之事言辞太尖锐,皇上很不高兴,对李
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
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不避被诛杀而死亡的危险,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一定奏报给您的原
因,正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不是轻率地说。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止白居易
讲话。”皇上说:“卿所说有道理。”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元和九年冬天,入朝做官,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 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批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序。后来姚斌送舒老古砚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你。”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 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又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 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也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底层。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间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就在门口递给姚斌后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人。”
舒老想想也是,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对舒老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心理等描写来体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6分)
6.请结合全文,谈一谈设置俞季年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
上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 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 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太和已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①,识者多之。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六;有删减)
【注】①分务,犹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B.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C.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D.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即便是皇族宗室也不得任意出入,也称宫禁。
B.左拾遗,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始置,隶属门下省,掌管供奉讽谏、纠察百官之职,属于监察机构。
C.对策,始于汉代,由被荐举的士人回答皇帝提出的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后科举考试也袭用此法。
D.江表,“江”指长江,“江表”即长江之外,相对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胸怀宽广、性格豪放。因事被贬江州司马,却能心平气和、不计得失,对升官贬职毫不介意。
B.白居易才华横溢、心忧天下。精通写诗,诗作富有比兴讽喻意味,针砭时弊、补救时政,颇受赞誉。
C.白居易为官谨慎、远祸避害。担心被加上党人之名受排斥,为避党争之祸,主动请求任职闲散之地。
D.白居易备受排挤、仕途多艰。武元衡被刺后,虽然力论其冤却因宰相认为他未尽谏诤之职而被贬谪。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直线句子和《琵琶行》并序中的句子。(10分)
(1)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是说家里没有一点生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B.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D.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12.试比较《归园田居(其一)》和《桃花源记》农村的生活场景描写的异同。(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反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的壮观,上句在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就空间上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来骚扰。
D.尾联运用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梁甫吟》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4.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甫吟”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3)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想起当年自己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16.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相是(3分)
A.遂命酒 栗深林兮惊层巅
B.使我不得开心颜 艰难苦恨繁霜鬓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绕船月明江水寒
D.商人重利轻别离 樯橹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1925年,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他壮怀激烈,立志改造中国社会,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他终结了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开启了新中国 的好梦。
回顾百年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为 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 的壮丽史诗。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牺牲
B.世界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
C.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
D.不同阶层的国人关注世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不仅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B.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C.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D.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B.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无反顾 气贯长虹
C.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不容辞 气贯长虹
D.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不容辞 气吞山河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① ,就形成意象。② ,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了红烛丰富的内涵,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再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③ ,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蜡烛”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蜡 烛
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
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
却燃尽了你自己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蜡烛》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梁启超说: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他强调好男儿志在四方,人要有大志向、大抱负,要有远见,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矢志不移,保持前进的方向,直到实现目标为止。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材料二:2021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主题为“理想照亮未来”。《开学第一课》聚焦庆祝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请“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00后”奥运健儿、中青年艺术工作者和青少年代表走上讲台,通过“云课堂”方式和各地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
班级将召开“青春与理想”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以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