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3.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基础知识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 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种群是 的基本单位,也是 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 传给后代。
2.一个种群中 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 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基因频率= ×100%。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包括 等。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 和 ,其中 和 统称为 。
2. 产生新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 ,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突变和重组都是 、 的。可遗传的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 决定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 ;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 。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种群和种群的基因库
请根据教材P110-111,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什么是种群?种群的三个必备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2.分析“思考与讨论”,并完成相关思考题
例题1.对某校学生进行血友病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100名女生中有患者3人、携带者15人;100名男生中有患者6人,那么该群体中血友病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9% D.10.2%
知识点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阅读课本P11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思考:
1.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些内容?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许多突变是有害的,那么,它为什么还能够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呢?
2.突变都是有害的吗?
知识点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阅读课本P11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思考:
1. 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
2.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例2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6.3.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作业布置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同种 全部个体 生物进化 生物繁殖 各自的基因
2.全部 全部
3.全部等位基因数 (种群中某基因的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 突变、选择、迁移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原材料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2.基因突变 基因型 随机的 不定向 生存环境 方向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提高 下降
2.种群的基因频率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种群和种群的基因库
⑴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种群的三个要素:同一区域(区域可大可小,大到地球,小的可以是一个池塘);同一物种的生物;全部个体
⑵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 群的基因库(gene pool)。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3)思考 讨论
1.(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
(2)子代的基因型频率:AA占36%, Aa占48%,aa占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 a占40%。
(4)
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AA(30°/〇) Aa(60%) aa( 10%)
配子的比值 A (30%) A (30%) a (30%) a( 10%)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36%) Aa(48%) aa( 16%)
子代基因频率 A (60%) a (40%)
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 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八2的频率是上升还是下降,要看 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例1 C
知识点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是因为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2.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知识点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树干变黑后,浅色个体容易 被发现,被捕食的概率增加,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其个 体数减少,影响出生率。
2.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体色),而不是基因型。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 因为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例2 C(共24张PPT)
6.3.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新人教版 必修二
新知导入
问题探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甲同学说:当然是先有鸡蛋了,因为只有生殖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才能遗传给后代,体细胞即使发生了基因突变,也不能影响后代的性状。
乙同学说:不对,人们在养鸡过程中,是根据鸡的性状来选择的,只让符合人类需求的鸡繁殖后代,因此是先有鸡后有蛋。
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你的答案和理由是什么?
【答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因为它们忽视了鸡和蛋在基因组成上的一致性,也忽视了生物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这一重要观点。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定向改变的过程,以新种群与祖先种群形成生殖隔离为标志,并不是在某一时刻突然有一个个体或一个生殖细胞成为一个新物种。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但是,在自然界,没有哪个个体是长生不死的,个体的表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决定表型的基因却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研究个体和表型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
合作探究
请根据教材P110-111,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什么是种群?种群的三个必备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2.分析“思考与讨论”,并完成相关思考题
新知讲解
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⑴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小结:种群是生物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
⑵种群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⑴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小结:种群是生物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
⑵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同一区域(区域可大可小,大到地球,小的可以是一个池塘)
同一物种的生物
全部个体
种群的三个要素
(3)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频率=
该基因的总数
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
(4)基因型频率:
某种基因型个体在全部个体中所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
某基因型个体
该种群个体总数
这一种群繁殖若干代以后,其基因频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1.假设上述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填入下表。
想一想,若干代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
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值 A( ) A( ) a( ) a( )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代基因频率 A( ) a( )
30%
30%
30%
10%
60%
40%
36%
48%
16%
思考·讨论
在满足上述5个前提条件下,原假设某昆虫种群随机抽取100个个体中,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它们自由交配后,子代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自由交配前和自由交配后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解析:种群是繁殖单位,自由交配中,先计算出种群产生的不同基因雌雄配子的比率(此处应默认各基因型雌雄个体数量均等)。如下表:
♀♂ A(60%) a(40%)
A(60%) 36% 24%
a(40%) 24% 16%
从中分析可以发现:自由交配前种群产生的A(a)配子的比例恰好等于种群自由交配前A(a)的基因频率。
令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由p+q=1→(p+q)2=1→p2+2pq+q2=1,结合上表可得,AA、Aa和aa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为p2、2pq和q2。
小结:只要知道某种群基因频率即可求得该种群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频率。
2.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5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个条件都成立吗?你能举出哪些实例?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基因型为A2a或A2A2),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上升还是下降,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思考·讨论
课堂练习
例题1.对某校学生进行血友病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100名女生中有患者3人、携带者15人;100名男生中有患者6人,那么该群体中血友病基因的频率是( )
A.4.4% B.5.1% C.9% D.10.2%
C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11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思考:
1.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些内容?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许多突变是有害的,那么,它为什么还能够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呢?
2.突变都是有害的吗?
新知讲解
前面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突变
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许多突变是有害的,那么,它为什么还能够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呢?
这是因为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①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单位,每一代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②突变的有害与否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可遗传变异
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特点:随机性、不定向性
结果: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11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思考:
1. 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
2.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新知讲解
讨论1:树干变黑色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
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树干变黑后,浅色个体容易被发现,被捕食的概率增加,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其个体数减少,影响出生率。
讨论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是表现型(体色)。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因为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结果: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突变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课堂练习
例2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C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6.3.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检测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3.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一、单选题
1.如表所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一定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2.据调查,某小学学生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
3.某一羊种群,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若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0%。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为( )
A.40%、60% B.35%、65% C.60%、40% D.65%、35%
4.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 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 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基因B和基因型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基因b和基因型Bb的频率均持续下降
5.控制性状的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如人类的全色盲(隐性基因控制),有的位于X染色体上,如人类的红绿色盲,有的位于XY同源区段上,如果蝇的刚毛、截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地区全色盲的发病率为1/10000,则正常人群中携带者概率为198/10000
B.XY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也有差别
C.若隐性基因a使精子致死,当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遗传时,群体中不存在aa,当遗传方式是伴X遗传时,群体不存在XAXa和XaXa
D.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和正常人婚配后代出现男性色盲患者和正常孩子,体现了产生配子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性状分离现象
6.一个开白花的菊花品系,偶然出现了一株开绿花的植株,为了得到大量开绿花的植株,用开绿色花的植株自交,F1代有开绿花的也有开白花的,淘汰白花植株,用F1代的绿花植株作亲本,两个研究小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培育:第一组让绿花植株继续自交,淘汰白花植株;第二组让绿花植株随机交配,淘汰白花植株,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第一组得到的子一代中绿花基因的基因频率是4/5
B.第二组得到的子一代中绿花基因的基因频率是3/4
C.若第一组不淘汰白花植株得到子二代中绿花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2
D.若第二组不淘汰白花植株得到子二代中绿花基因的基因频率是2/3
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于进化的解释还是局限于个体水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种群的层面科学系统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
C.杂交育种过程中不断的自交和筛选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8.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则该群体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多少( )
A.0.36,0.48,0.16
B.0.48,0.36,0.16
C.0.16,0.48,0.36
D.0.16,0.36,0.38
9.埃及斑蚊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在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杀虫剂的选择作用提高了种群抗药基因的频率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1.果蝇刚毛和截毛是由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BYb或XbYB
B.XXY截毛果蝇的出现,会使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C.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不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D.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
12.蕹菜(二倍体)披针叶基因与心形叶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研究发现披针叶基因比心形叶基因多了一种转座子,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他位置的DNA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披针叶基因变异频率比心型叶基因的变异频率高
B.蕹菜叶型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发生基因突变
C.蕹菜的细胞内至少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转座子的存在有利于蕹菜种群的进化
13.水稻(2n=24)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作物,开两性花,为雌雄同株。水稻的花粉是否可育受到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R、r)共同控制,其中细胞质基因只能通过母本遗产给后代。当细胞质基因为S且细胞核基因型为rr[记为S(rr)]时,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他遗传组成的水稻,其花粉均可育,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选用雄性不育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的优点是无需进行去雄
B.水稻雄性不育个体的出现会导致水稻种群基因库的改变
C.水稻基因组计划应测其12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
D.基因型为N(rr)的水稻与S(rr)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占1/2
14.在一个个体数目较多且相对封闭(没有迁徙),不与外界个体发生基因交流且与周围环境高度适应的群体中,显性基因是否比隐性基因更易于传播 当该群体中各等位基因的相对频率发生变更后,试问该种群的遗传平衡如何保持 以下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更易于传播。因为显性基因和一些在选择中占优势的表现型有关联。随机交配能使群体保持平衡
B.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更易于传播。因为隐性基因控制的表现型为纯合子,能稳定遗传不再发生性状分离。按一定比例人工干预基因型组成能使群体保持平衡
C.显性基因并不比隐性基因更易于传播。除非该显性基因和一些在选择中占优势的表现型有关联才更易于传播。随机交配能使群体保持平衡
D.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均可能易于传播。只要该基因和一些在选择中占优势的表现型有关联就更易于传播。按一定比例人工干预基因型组成能使群体保持平衡
15.下列符合现代进化理论叙述的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③生物进化是以某一具体的生物个体的演变来进行的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6.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
(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用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女性结婚,在其子女出生前应该采____________用的方法对胎儿进行检测,已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种疾病。
(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146肽在患者体内成为仅含45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说明控制该多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___,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____________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调查该遗传病发病率时除了要随机调查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群体中有男女各100人,其中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8人,女性色盲患者2人,男性色盲患者11人,则该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非常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
(4)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个体,并且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18.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此分析回答(1)~(2)题: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
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
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19世纪,桦尺蠖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
③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发生定向改变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B
6.C
7.B
8.A
9.C
10.A
11.D
12.C
13.D
14.C
15.B
16.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a 基因诊断
(2) 替换 46
(3) 遗传物质改变 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调查时还要注意谈话技巧、尊重调查对象
(4)11%
(5)基因频率的改变
17.0.5 0.25 不会 0.4 0.2 5/8
18.
(1) 基因突变 原材料 含S基因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2) 浅色(ss)桦尺蠖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捕食,后代繁殖的个体生存下来的多,所以其基因频率高 黑色个体在污染成黑褐色的树皮上不易暴露而生存下来,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被淘汰 积累 基因频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