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 甫
教例简述 /
登高 是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的一篇饱含情意的作品,被誉为“杜诗七言律诗第一”。诗中写重阳登高祈福一事,借秋的凄凉、萧瑟,吟唱出一曲个人的哀歌、人民的悲歌、国家的殇歌和时代的挽歌。
教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以学生探究合作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会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并从中习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例最突出的优点是,围绕“体会诗歌的八层悲意”和“体会悲意之中的格调雄浑”这两个紧密相关的关键任务,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以此形成探究活动的核心。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中,凸显了文化内涵。
教例主要抓住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之间的三种关系来引导学生解读古诗。教者以 登高 一诗为学习重点,勾连杜甫的 春夜喜雨 和 绝句 ,既让学生对古诗中常见的情景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又让学生对杜诗有了更多的感知。
/
一、导入
(从网络图片 杜甫很忙 切入)
二、研习 登高 (哀景哀情)
1.背景。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说出感受:悲凉;凄苦;惆怅。
2.景。
默读诗歌,思考: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景物。
明确:猿;风;沙;天;渚;鸟;落木;长江……
3.融情于景。
(1)诗中景物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板书:景),它们融入了诗人的情(板书:情),这些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称为“意象”(板书: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能感受这首诗中的沉重和哀伤。那么诗人怎样把感情融入景物呢? (屏显)
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渔歌子 )
两岸猿声啼不住(李白 早发白帝城 )
沙暖睡鸳鸯(杜甫 绝句 )
鹰击长空(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
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薛稷 秋朝览镜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 将进酒 )
(2)为什么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诗句中可以传递不同情感?
(3)学生探究分享:
—— 渔歌子 中用“斜风”写出了环境的悠闲,表现了诗人的恬淡惬意;杜甫的 登高 中用“风急”渲染了环境的凄冷,传达出诗人的愁苦。二者分别用“斜”和“急”两个形容词,写出了风的不同形态。
——李白的 早发白帝城 用啼不住的猿声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而杜甫的 登高 写的是猿啸哀,声声悲苦。(用听觉写)
——杜甫的 绝句 中写“沙暖”,是一种温馨的感觉;而 登高 中写“沙白”,描写的是沙的颜色,感觉比较凄清。(用视觉写)
——毛泽东的 沁园春长沙 写到了搏击长空的雄鹰,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而杜甫 登高 中描写了一只飞来飞去的鸟,就像诗人自己,孤独寂寞,无家可归。(用动词写)
——薛稷的 秋朝览镜 中写“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是倒装——落木惊客心,是侧面描写。 登高 中的“萧萧下”是用叠词写落木的接连不断。
(4)学生小结:诗中借助景物传达诗人情感的方法:描写方法——动作、形态、声音、色彩;感官——视觉、听觉;修辞——夸张等;典型意象(如落木);叠词。
4.情。
诗人晚年之艰辛,岂止是景物所能传达? 更多的是诗人的感情。 登高 中诗人登高望远,有哪些感慨?
——思念故乡。“万里悲秋常作客”:在秋天萧索的季节里,诗人离家万里,作客他乡,非常思念家乡。
——多病孤独。“百年多病独登台”:到了晚年,诗人年迈多病,孤苦无依,独自一人登上高台。
——忧国忧民。“艰难苦恨繁霜鬓”:国家遭逢战乱,民不聊生;个人前途渺茫,生活艰辛,让诗人愁白了头发。
——贫困潦倒。“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晚年贫病交加,想喝点浑浊的酒都难实现。
点拨:无边的愁苦没有压倒诗人,杜甫用文字铸就了一段难以超越的不朽。诗中前半部分借景抒情,后半部分直接抒情,可谓以哀景写哀情。
三、研习 春夜喜雨 (乐景乐情)
1.再艰难的生活也有阳光普照,再凄冷的秋风也曾拥抱春雨。杜甫晚年在四川生活时曾有过短暂的喜悦。(屏显: 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学生诵读,体会情感:喜悦。
3.探究:诗中如何通过写雨来表现自己的喜悦之情。
——拟人手法:“好雨知时节。”说春雨知晓时节,好像是有意下的。
——动作描摹:“随风潜入夜。”(品“潜”)
——侧面描写:“花重锦官城。”不直接写雨,而是写雨浸润的花。
4.理解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明确:野径,是乡间小路。雨夜中野外漆黑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依旧亮着。这句表明环境很黑,说明云厚,说明雨大。属于侧面描写。
点拨:在 春夜喜雨 中,诗人描绘了春雨的无私,表达了欢乐之情;在 登高 中,诗人描绘了肃杀的景物,表达了哀伤之情。这两首诗,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都是一致的。
四、研习 绝句 (乐景哀情)
1.诵读 绝句 。(屏显)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有过,何日是归年?
2.学生读景:诗中描写了碧绿、雪白、青翠、火红四种色彩,画面绚丽多姿。从这些赏心悦目的景物来看,应该表现的是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
3.学生品情。
——诗人从第三句开始笔锋陡转,景物与诗人的感情发生了错位。
——诗中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春末夏初景色虽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的感伤。诗中前两句写的是外地美景,后两句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明确:诗中前后的情感反差,使用了“反衬”的手法。
点拨:本诗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说,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诗人归心殷切。中国传统诗歌是含蓄蕴藉的艺术,很多情感借助景物表达。景与情的关系常见的是——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五、收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