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 甫
教例简述 /
登高 是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的一篇饱含情意的作品,被誉为“杜诗七言律诗第一”。诗中写重阳登高祈福一事,借秋的凄凉、萧瑟,吟唱出一曲个人的哀歌、人民的悲歌、国家的殇歌和时代的挽歌。
教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以学生探究合作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会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并从中习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例最突出的优点是,围绕“体会诗歌的八层悲意”和“体会悲意之中的格调雄浑”这两个紧密相关的关键任务,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以此形成探究活动的核心。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中,凸显了文化内涵。
教例主要抓住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之间的三种关系来引导学生解读古诗。教者以 登高 一诗为学习重点,勾连杜甫的 春夜喜雨 和 绝句 ,既让学生对古诗中常见的情景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又让学生对杜诗有了更多的感知。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九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孤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但他时刻不忘国家此时战乱频繁的现状。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更是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杜甫)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屏显:杜甫简介。(略)
2. 登高 写作背景。(屏显)
诗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杜甫时年55岁,但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 为了排遣郁闷,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写下了 登高 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1.指导七言诗读法,以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读这首诗,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2.学生范读。
3.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二、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1. 登高 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1.寄意遥深“三秋图”。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不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永恒的江水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悲)
(2)本诗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屏显)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这就是:远离家乡、感伤时令、羁旅漂泊、久旅难归、苍颜暮齿、衰疾缠身、登临伤怀、孤独伶俜之悲。仅十四字,传达出八层悲凉之意,真可谓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明确:能包容以上八重悲的“感伤时世”之悲: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这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如此多悲,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分析诗人的感伤。
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次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当头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1.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 登高 及以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
2.学生交流分享。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三、迁移拓展,观照人生
1.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和我”为题,写一段话表达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兵车行 )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春望》)
2.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仍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触摸到了一个诗人震颤的心灵、高洁的灵魂,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3.学生交流。(略)
四、 收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