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一中2023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6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看到,早晨7点半,嘉定区赵巷村的垃圾投放点热闹而有序。
志愿者顾彩娥热情招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赵根发,熟练地扫码登记。“滴”的一声后,赵根发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二维码,在垃圾厢房配置的洗手台前一边洗手,一边对记者说:“月底我的‘绿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积分,可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上的创新,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如今,上海的“绿色账户”已经发卡500多万张。
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不会烂的就是干垃圾——简明两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通过第三方单独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比如该市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开设了混收混运举报通道。市民如果发现混合收运行为,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对于发现混收混运的居民小区,当地将取消垃圾分类小区称号,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举报市民200元的现金奖励。
上海、厦门、西宁、广州等近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
(摘编自《推进垃圾分类,推动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6月6日)
材料二:
(摘编自“人民论坛”)
材料三: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
材料四:
日本垃圾分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日本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成功构建,是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
垃圾分类之后,不同垃圾于何时、何地投放,各类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法,在日本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日本政府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
日本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机制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为推动法律的施行,日本警察、公益性环保组织会联合当地住民,对居民和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不按相关法律分类丢弃或者不按规定的场所、时间正确丢弃,垃圾将会返送回去;此外,拒不改正或恶意扔撒垃圾的企业管理者,则会受到行政处分。
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日本建立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对全体公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保和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多年的宣传教育增强了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也教育民众如何科学分类,并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现在,将垃圾进行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经验:资源化利用是趋势》,《新京报》2019年5月3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缺一不可。
B.上海市为激励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给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绿色账户”,获取的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
C.江苏省苏州市对混收混运加强监督管理,最主要的措施是让市民发现混合收运行为,直接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上检举监督。
D.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会先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大部分老百姓并不认可垃圾分类,在处置生活垃圾前分类回收率不高。
B.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
C.“不知道怎么分类”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36.5%,说明公众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也是阻碍垃圾分类推行的原因之一。
D.处置生活垃圾“既分类又回收”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17.17%,表明我国的垃圾分类已初有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我国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的施行?(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我猛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段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你被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我因车费超出原计划而误解车夫,到后来得知缘由而逐渐对车夫心生敬佩,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
C.“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这既表现出我对朋友对人力车夫心存偏见而不满,也暗示了我与朋友之间产生了隔阂。
D.“独腿人生”作为小说的标题,不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8.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6分)
“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请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禧,东安州人。年十六,从大将军阿术鲁南攻徐州,复从元帅察罕攻寿春等州,皆有功。禧素峭直,为主将所忌,诬以他罪,欲置之法。时王鹗侍世祖于潜邸,禧密往依之,鹗请左丞阔阔荐禧与其子弘纲俱入见。岁己未,从世祖南伐。进攻鄂州,诸军穴城以入,宋树栅为夹城于内,入战者辄不利,乃命以厚赏募敢死士。禧与子弘纲俱应蔡,由城东南入战,将至城下,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遣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禧所执枪中弩矢而折,取弘纲枪以入,破城东南角。有逗留不进者十余人,立城下,弘纲复夺其枪入。转战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镞贯腹,闷绝复苏。世祖即位,赐金符。至元元年,升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攻樊城。行省集诸将问破襄阳之策,禧言:襄、樊夹汉江而城,敌人横铁锁、置木橛于水中,今断锁毁橛,以绝其援,则樊城必下。樊城下,则襄阳可图矣。”行省用其计,乃破樊城,而襄阳继降。时朝廷议征日本,禧请行,与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师,泛海东征。至日本,禧即舍舟,筑垒平湖岛,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飓风大作,文虎、庭战舰悉坏,禧所部独完。文虎等议还,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文虎等不从,曰:“还朝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禧乃分船与之。时平湖岛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弃之!”至京师,文虎等皆获罪,禧独免。
(选自《元史 张禧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 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B.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 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C.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D.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冀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己未,已未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B. 金符,文中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一种信物。金符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等。
C. 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贞观元年、康熙元年。
D. 保甲,旧时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张禧作战有功,因直遭忌。他年纪轻轻先后跟从大将军、元帅作战,都立下战功;他严厉刚直被主将忌恨,主将捏造罪名想把他治罪。
B. 张禧父子上阵,不顾生死。他跟从皇帝南征,进攻鄂州时不利,他与儿子一起应征成攻城勇士,他勇猛冲刺身上多处受伤,几乎死去。
C. 张禧有勇有谋,积极献计。行省召集将领征询攻破襄阳的策略,张禧认为,应该截断汉江上的铁锁、木橛,阻断襄、樊之间的援助,可以取胜。
D. 张禧奉命攻日,功败垂成。他和范文虎去讨伐日本,遭遇飓风他部属的战舰保存完好,范文虎等人的战舰被毁,范文虎害怕朝廷问罪,逼迫他撤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遺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
(2)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谷旅夜
贾岛
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月到寒窗空皓晶,风翻落叶更飕飗。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注】。
【注】平津万户侯,《汉书·公孙弘传》:“元朔中,(公孙弘)代薛泽为丞相。先,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下诏曰:‘……其以高城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既点明诗人所处的时节,也交代了世道的艰难,同时“旅游”二字照应了标题。
B. 诗人远离故园,听到邻家一边捣衣一边感叹生活的不易,不禁感慨万千,彻夜难眠。
C. 颈联视听结合,“皓晶”表现了月亮的明亮洁白,“飕飗”摹写了风吹落叶的声音。
D. “此心”句写诗人认为常人难以理解自己的想法,“倚识”句借典表露自己的心迹。
15.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老子》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近举行的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启动仪式上疾呼:“我们必须帮助那些极度脆弱的人——数以百万计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 70 年来,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尼泊尔特大地震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总是_______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绝不在朋友落难时袖手旁观,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 应当看清,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些_______的言行,完全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玷污,_______出他们狭隘的地缘政治算计和荒谬的傲慢与偏见。国际公认,为捍卫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选择勇敢“逆行”,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疫行动,彰显了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_______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内含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芒。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当仁不让 荒诞无稽 暴露 闪烁
B. 责无旁贷 荒谬绝伦 显露 闪烁
C. 当仁不让 荒谬绝伦 暴露 闪耀
D. 责无旁贷 荒诞无稽 显露 闪耀
18. 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坚强,纯洁,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 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B. 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C. 中国始终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D. 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11分)
情感表达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意义重大。我们通过爱的表达,①;我们也会表达愤怒,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②,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言。③,每一种文明都有着自己表达情感的语言体系,它既反映了该文明中的情感文化,也反过来塑造着人们的情感体验。
学习古人的情感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逐渐失落的情感体验。“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描绘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一种迷茫悲伤的复杂情绪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刻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变化的细微;“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道出了人世变幻的感伤。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请将第二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改写为整句并使句子表意符合逻辑,可增删词语。(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暑假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同学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①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老家很漂亮,发展快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乡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③我哥在美国,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来,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以
其中两三句话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愿景。
要求: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3届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12月考试
语文答案
1、B 原文第二段“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
2、D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
3、B A 项,“本不在于”错。原文为“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C 项,二者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D项“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能阐释出革命精神。
4.C解析:由材料一可以推知,市民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只是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的手段之一。题中“是最主要的措施”表达过于绝对。
5、A解析:A选项,百姓不认可垃圾分类,表达过于绝对。
6、(1)思想认识:对公民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
(2)机制建设: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及激励机制;
(3)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责任;
(4)硬件投入:政府配设基础设施。(共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7.B
8.①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小说插叙这一情节,让独腿车夫用幽默轻松的语调自述,从而将独腿车夫善良、乐观、坚强的一面展现出来,使独腿车夫的形象更生动丰满。②有利于深化本文主旨——即使是面对艰难的人生,也要拥有一颗乐观的心,坚强、自信地生活。
(共6分,答对一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他为人诚恳、善良。例如:当“我”最终以3元钱的价格坐上了车夫的车,他诚恳地告诉“我”以后要再往前一站再下车,即使知道价钱不合理,也依然答应载“我”去朋友家,哪怕觉得“我”当时误解了他,他也不改柔和的语气。②他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例如:在上一段缓坡的时候,即使“我”提出下车推车,他仍然坚持要骑上去,即使独腿蹬车前行艰难也要坚持,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证明了自己。③他面对质疑,乐观自信、自尊自爱。例如:两个韩国人,不怀好意偏要坐他的车,但他自尊自爱,积极应对,以乐观自信的心态改变了两个韩国人的态度,也使读者深受感染。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我’便不再担忧”错误,应是表现“我”对独腿车夫与命运抗争精神的敬佩和赞赏。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文中来看,写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情节属于插叙,结合插叙的作用从形象、情节、主旨几个方面分析。“插叙”作用有四: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是,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四是,加上插叙,有时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就本文来看,小说中间插入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车夫的幽默、乐观和坚强,丰富了人物形象,这是形象上的作用。从主旨角度来看,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并赢得了韩国人的尊重,“……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展现了独腿车夫的自尊自强;残缺的身躯没有让独腿车夫消沉,一个“嘿”字展现出独腿车夫的自信乐观,车夫的人生可以说是艰难的,但车夫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依然是坚强、乐观的,这就深化了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要求考生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谈谈对“一种圣洁的东西”的理解。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那么考生应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这“圣洁的东西”是什么。从文中来看,车夫告诉“我”“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按路程本应收5元,但车夫仍旧遵循之间的约定收3元,并且以实情相告,这些表现出车夫的诚恳善良;如载“我”上坡的时候,“我”要下来帮忙,但车夫说“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这展现出车夫虽然身残却志坚的精神;如两个韩国人“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但车夫硬是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面对韩国人车夫展现出乐观自信以及自尊自强。这些都是“圣洁的东西”。
10.B原文标点: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11.A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2.D“范文虎害怕朝廷问罪”错,范文虎对张禧表示,如果朝廷问罪,他们会承担,与张禧无关。
13.(1)皇帝怜悯他们父子俩都要前往危险的地方,派阿里海牙前去告诉他们父子俩,皇帝只准许他们中的一个人进城作战。
(2)那些没有死去的,都是些壮士,还不如乘着他们还没有返回之心时,趁机向敌人夺取粮食向前进攻。
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悯”,意为“怜悯”:“俱”,意为“都”;“谕”,意为“告诉”;“止”,意为“只”。
第(2)小题的关键词有“脱”,意为“脱离”,意译为“没有”;“易若”,意为“还不如”;“回顾”,意为“返回”;“因”,意为“趁机”。
【参考译文】
张禧,东安州人,十六岁时,跟从大将军阿术鲁向南攻打徐州,又跟从元帅察罕攻打寿春等州,都立下战功。张禧素来严厉刚直,被主将嫉妒,给他捏造了罪名,要将他按法治罪。当时王鹗在世祖的王府中做事,张禧暗地里去投靠他,王鹗请左丞阔阔向世祖推荐他和他的儿子张弘纲一起入见世祖。己未年,(张禧)随世祖南伐。大军攻打鄂州城,各军挖了地道攻城,宋军在城内建起木栅作为夹城防守,由地道入城的军队都因此而失利,于是统军的人就下令用优厚的赏赐募集敢死人士前去作战。张禧和他儿子张弘纲都前往应募,从城的东南部向城中进攻,将要到城下时,皇帝怜悯他们父子俩都要前往危险的地方,派阿里海牙前去告诉他们父子俩,皇帝只准许他们中的一个人进城作战。张禧拿的长枪被弩箭射断了,他就夺了张弘纲的长枪冲进城去,攻破了城的东南角。有十几个人站在城下不敢向城内突击,张弘纲又反夺了他们中的一枝长枪冲进了城内。转战了很久,张禧身上中了十八处箭伤,其中一枝箭头射穿了他的腹部,他昏死后又苏醒过来。世祖继承皇位,赐给张禧金符。至元元年,升任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元帅阿术命令张禧率领小船,乘夜色悄悄潜入宋军阵地,插上苇秆标出水道的深浅。等他率船回来后,阿术就下令让他指挥四翼的水军进攻,宋军溃散,他指挥部下追击到浅水区,夺取了七十多艘宋军战舰。攻打樊城。行省召集各位将领征询破襄阳城的策略,张禧说:“襄阳、樊城夹着汉江筑城,敌人在江上横拦铁锁,又在水中设置了木橛,现在我们应该截断铁锁毁掉木橛,来断绝他们相互援助,那么樊城一定会被攻下。樊城攻下后,那襄阳也就可以攻下了。”行省采用了他的计策,于是攻下了樊城,而襄阳也就跟着投降了。当时朝延正商议征讨日本,张禧请求前去,与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共同率领水军,渡海东征。抵达日本海岸,张禧率领军队离船登陆,在平湖岛修建了堡垒,他还命令各船相距五十步停泊,以避免风浪的冲击。海上起了大飓风,范文虎、李庭率领的战舰全都被毁坏,只有张禧指挥的战舰完好无损。范文虎等人商议撤军,张禧说:“被溺死的将士们已经过半了,那些没有死去的,都是些壮士,还不如乘着他们还没有返回之心时,趁机向敌人夺取粮食向前进攻。”范文虎等人不肯听从他的建议,说:“回朝以后如果被问罪的话,我们这些人会承担下来,不会让您受连累。”张禧于是将自己的船分出一部分给他们。当时在平湖岛上屯驻了四千军队,缺少战舰,张禧说:“我不忍心抛弃他们不管!”回到京师,范文虎等都被治了罪,只有张禧被免罪。
14. B “听到邻家一边捣衣一边感叹生活的不易 ”错,应为思乡。
15. ①年华逝去,功业未建之悲。首联点出自己奔波多年,却老大无成。
②思念故园,羁旅他乡之愁。身居旅舍,作者想到自己的家乡,听到邻家杵衣声,备感凄凉。
③满怀信心,憧憬未来之情。作者借“平津万户侯”的典故表达对未来仍怀有建功的期望。
(3点,答对1点2分,概括和结合诗句分析各占1分)
16.(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7,C【分析】(1)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第一空,根据语境,中国是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自己的青任,故非除"需无旁常";荒诞无稽∶荒诞:荒唐离奇。稽:考查;形容十分荒唐,无从查考,根本不可相信。也作“荒唐无稽”。荒谬绝伦∶荒唐错误到了极点。根据语境,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种行径是错误到了极点的,故应选择"荒谬绝伦";暴露∶使隐藏着的事物显露出来。对象可以是矛盾、本质、问题、阴谋、弱点、缺点等。暴露∶多是无意地显露,有时是有意地揭露出来。可以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显露∶一指明白直截;二指明显暴露。此处语境选择"暴露"更合适;闪耀∶光彩耀眼。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闪耀"和"光茫"搭配;故选择"闪耀。故选C。
18,D【分析】文中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说话声音延长。B项,表示话题转专换。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19,D【分析】 A项"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后面缺少"威胁",成分残缺。B项"本着以"介词多余,构成句式杂释;去掉"以";C项,"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缺少成分,应该是"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本"。故选D.
20.(6分)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②人的情感表达有多种方式 ③其中语言最为重要
21.(5分)“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呈现出天气变化的细微;“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刻画了迷茫悲伤的情绪。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①句处的分号可知,“我们通过爱的表达……”和“我们也会表达愤怒,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两句是在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通过“爱”与“愤怒”可知,两个分句正好表达的是相反的内容,从“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可推知,第①句应要表达出愿意与人建立关系,因此第①处可填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样的句子。从“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言”及“都有着自己表达情感的语言体系”中可知,第②句是一个总括句,应是“人的情感表达有多种方式”这样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每一种文明都有着自己表达情感的语言体系”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语言体系”,也就是语言最重要,因此第③处应填入“其中语言最为重要”这样的内容。
21.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将散句变为整句,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处句子的特点是诗句+感受,要变成整句,也就是要找一个基础句,使这几个句子的句式保持一致,而又根据画线句子后面的“‘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道出了人世变幻的感伤”内容可知此四个分句构成了排比句,构成一个完整内容,因此可将此句作为基础句,画线的几个分句则可按照此句调整语序,即要以诗句为主语进行表述。在此基础上可调整为:“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描绘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刻画了迷茫悲伤的情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呈现出天气变化的细微。但这样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了呢?考生一定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可知,“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重点在天气,因此可知,此处与描绘惊喜句相连不正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重点在情绪,因此后面应接“刻画了迷茫悲伤的情绪”;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此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2.(1)审题点拨5则材料分别涉及大都市、老家、国外的不同生活空间;涉及或喜欢城市,或回乡创业陪伴家人,或出国多年未归,或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或接父母去城里等不同想法不同做法……体现回乡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理想追求,面临的压力与机遇等等。
明确材料内容之后,应该从材料中找出相似、相对或相反的有机关联,如①②所关联的城市与家乡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人生追求;②③⑤所关联的城市、国外与乡村以及事业与亲情的矛盾冲突;①④所暗含的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①⑤所关联的现代生活气息与乡村生活状态等等。然后确定立意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并论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景以及如何才能实现人生愿景。事实上,太多考生写回乡创业,不管是否是其内心真实意愿的表达,扎堆立意“回乡创业”,客观上使“留在城市发展”的立意因稀缺而更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
(2)立意参考
1.扎根于乡村,汲养于城市 2.以孝为先,以时为势,创造未来
3.此心安处是吾乡 4.眼中有乾坤,不忘乡土根
5.身居果壳之乡,心有宇宙之城 6.紧贴时代脉搏,直面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7,事业家庭并重 8.事业诚可贵,亲情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