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度上学年河南省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三)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顺应这一本性),故争夺
司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为此,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礼法并重
察举制实行之初,丞相卫绾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
皆罢。”不久,窦太后借故将卫绾免职。这一事件折射出当时
A.不同学派矛盾激化
B.“大一统”盛世气象仞显
C.外戚干政威胁皇权
D.学术竞争环境相对宽松
3.《汉书·儒林传》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汉平帝
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反映了
儒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B.儒学地位的显著提高
C.儒经对价值观的影响
D.太学的文化辐射效应
4.经过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儒学的思辨化体系化水平大为提升,其中具有客观唯心色彩的程
朱学派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学派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代某学者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只要遵从
良心行事,人人皆可为圣贤。据此可知,该学者主张
A.全面批判孔子的是非观念
B.致良知,知行合
C.以“格物致知”为修身手段
D.存天理,灭人欲
6李贽在“至人之治”的理想政治中提出:“君子以人治人,更不敢以己治人者,以人本自治;人能
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既说以人治人,则条教禁约皆不必用。”李贽这一观点
A.背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B.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C.批判了八股取土的弊端
1.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相传,有学者经常步行至雅典听苏格拉底讲学,并将“阵辩论的旋风”带回其故乡,人们把从
苏格拉底那里学来的语言技巧发展为辩论术怀疑一切结论,由此催生的怀疑论在柏拉图创
办的雅典学园流行了一个多世纪。这反映了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2022年度上学年河南省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三)
宏
B19.D
C
B
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意大利和北欧的政治、军事交流;印刷出版物的流行。(2分
影响:促进了北欧思想解放,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为宗教改革和
兴起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大西
科学的发展。(6分
资产阶级政治蓝图,反对封建
并深化了人
内涵。(6分
26.(1)原因:雕版印刷经验的积累;一线劳动者的钻研和努力;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格物致知精神的影
因素:统治者的态度;社会价值观念;市民文化需求;传统经济形态。(2分
答案
动了物理
发展
的角度和方式;为
暴发和
大发展奠
论基
分
不同:以实验为基础;以哲
德沦丧;维新运动存在否
因:封建顽固势力的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且对封建势力有较
依附性;维新派对国情和
的认识不够深入透彻;变法缺乏群众基
儒学和西方
代和阶级局限性,并不是解决
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科学指导思想;(2分)将西方政治学说
并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广
播,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2分)
例题释
九十年代,国家展开了对劳动教育的纠偏
探索。(2分
关于劳动教育的表述,实际上是对“文革”期
劳动(尤其是
批判了传统剥削阶级蔑视
观念,实现了劳动教
劳动技术教
座谈会提出把提高教学质
养合格人才放在首位,反映了改革开
放以来国家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
年,“课外实践活动”“产教结合”“社会服务”等概念的提出,说明
涵有
索。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既反映了我国x
教兴国”等战略的落实,也有利于进一步弥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异,倡导科学合理的劳动观。(8分)
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随着经济的发
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021-2022年度上学年河南省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三)
历史答案解析
1.D 【解析】材料中,荀子阐述了其性恶论的思想,基于人性本恶,他提出用礼教化人和用法约束人并行的解决办法,故选D项;A、B、C三项分别是孔子、老子和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张,故排除。
2.D 【解析】察举制施行后,丞相一度想利用政治权力干涉不同学派的选官竞争,这一举动遭到了当时掌握实权的窦太后的否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各学派具有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后和丞相之间的政见分歧,不是学派间的矛盾,故排除A、C两项;据材料可知,当时汉武帝尚未亲政,西汉未实现“大一统”,故排除B项。
3.B 【解析】材料呈现了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百余年后,儒家学说的论述和精通儒经的学者都大大增加,体现了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故选B项;论著字数多,不一定是体系完备,也可能是分歧严重(如汉代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价值观和教育体系的变化,故排除C、D两项。
4.C 【解析】材料中的学派指的是属于宋代理学的程朱学派,C项贴合程朱学派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故选C项;A、B、D三项分别是孔子、老子和顾炎武的论述,不符合材料所述程朱学派的相关特征,故排除。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学者是王阳明,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故选B项;王阳明并未批判孔子的是非观念,故排除A项;C、D两项是朱熹的代表性主张,王阳明对其持反对态度,故排除。
6.D 【解析】材料中,李贽认为,人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不需要外界用各种繁琐的礼教、法令强加约束,这体现了他对人性独立、自由的追求,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民本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故排除A、C两项;当时中国尚未产生资产阶级,故排除B项。
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传世,他的学问通过他的弟子以对话体文章的形式才得以保留下来,柏拉图在雅典创立了学校,培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大批杰出人才,在自由争鸣的环境下,雅典的哲学不断得到发展(材料中的“怀疑论”就是其代表),故选A项;B项表面化,未深入揭示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侧重点不在教育方面和政治方面,故排除C、D两项。
8.A 【解析】卢梭因为宣扬人民主权,提出人民有权以暴力的形式推翻暴君的统治,遭到欧洲封建统治者的打压,故选A项;卢梭具有较强的共和倾向,故排除B项;C、D两项分别是伏尔泰和康德的代表性观点,二人并未因此受到迫害,故排除。
9.D 【解析】材料反映了崔莺莺心仪张生,并为两人的将来进行打算的内心活动,结合二人身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传统门第观念的反叛,故选D项;崔莺莺的这些内心活动与三纲五常的要求并无明显冲突,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明显矛盾,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并未体现出对封建政府统治政策的迎合,故排除C项。
10.B 【解析】材料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画,强调寓情于景,通过绘画表达理想追求或高尚情操,故选B项;A项与该画题材明显不符,故排除;文人画重在意境表达,不重写实,且具有“得意忘形”的特点,故排除C、D两项。
11.C 【解析】据材料可知,进化论的观念在古代历史上得到了印证,这为进化论的科学性提供了历史佐证,故选C项;材料只给出了赫胥黎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学术主流,故排除A项;材料所呈现的是历史解释,并非所发掘的新的史料,也非生物学研究,故排除B、D两项。
12.C 【解析】漫画反映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漫画所呈现的生产特征,故排除。
13.A 【解析】材料中的“战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只学习西方器物文明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知识界认识到应效法日本进行制度变革,故选A项;实业救国思潮主要是工商界提出的观点,且仍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层面,故排除B项;C项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故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甲午战争后的政治形势,故排除。
14.B 【解析】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基于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对中国及中华民族的前途仍有较强的信心,故选B项,排除C项;A项与材料中“1924年”的时间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对民族精神的重新阐释,故排除D项。
15.D 【解析】材料以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为例,展现了《新青年》的广泛影响,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6.A 【解析】材料介绍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深度都有所拓展,这体现了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未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已推翻了传统的思想权威,故排除D项。
17.A 【解析】毛泽东此文揭示了民国初期,在有足够的课时和相应的教师的前提下,体育教育的效果仍不够理想,同时他也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8.B 【解析】邓小平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对“小康”社会的标准进行调整,这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作风,故选B项;A项夸大了相关论述的作用,故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9.D 【解析】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因而我们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并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深入,故选D项;A、B两项说的是科学发展观,故排除;C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故排除。
20.C 【解析】材料中展现了我国为保证航天员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其中不乏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的运用,这体现了我国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航天探索护航,故选C项;A项只能反映材料局部信息,故排除;人类首次“太空行走”是在冷战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探月工程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21.C 【解析】运用街头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时代主旋律,故选C项;A、B、C三项均与图片所反映的主题不符,故排除。
22.A 【解析】材料所示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只有A项属于浪漫主义代表作,故选A项;B、C两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故排除B、C、D三项。
23.C 【解析】材料中的戏剧符合现代派戏剧的特征,结合其上映年代和地区,以及空洞的表现形式,生动地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故选C项;A、D两项是对现实主义风格的概括,B项是对浪漫主义风格的概括,故排除A、B、D三项。
24.B 【解析】从材料表述可知,该画作符合印象派的特征,故选B项;A、D两项与诗人所处时代不符,故排除;C项所述特征与材料所述绘画的题材、内容明显不符,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