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2 13:0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 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 疏通课文
1. 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 朗读全文。
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 复习旧课
二.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 分析课文。
1. 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 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 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 布置作业。
思考p58第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一. 复习旧课。
二. 品味语句。
1.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 总结全文。
四. 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一. 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三. 驳论证(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四.得结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 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 疏通课文
1. 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 朗读全文。
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 复习旧课
二.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 分析课文。
1. 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 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 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 布置作业。
思考p58第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一. 复习旧课。
二. 品味语句。
1.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 总结全文。
四. 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一. 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三. 驳论证(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四.得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背景简介: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内容简介: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在这一层中,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同时指出“状元宰相”与“地底下”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对待革命的态度也不同。“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小结:
两篇杂文的比较:
批驳层次 《文学和出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揭示谬论 先揭示谬论论点 先揭示谬论的论据,再揭示谬论的论点
再揭示谬论论据
初步批驳 用批驳谬论论据的方法 用批驳谬论论证的方法
深入批驳 用直接批驳法摆事 用间接批驳法摆事实论证与谬论相
实批驳谬论的论点 对立的观点
结 语 从揭露迁入的角度总结 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总结
相同点:
1、两篇杂文都是单刀直入,首先端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而后针对论据进行批驳,以摧毁论敌立论的基础;再抓住论敌问题的实质,予以无情抨击。( “人性论”、“自信力”)
2、两篇杂文都是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来战胜论敌的,即抓住对方逻辑地的矛盾乘虚而入,一击致敌于死命。
3、两篇杂文在论证的过程中,理论与事实有机结合,说理透辟,判断准确,事实确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作业:
1、[思考和练习] 第四题、第五题。
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温钧 整理编写)
木木 电子邮箱: hui124990@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 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 疏通课文
1. 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 朗读全文。
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一. 复习旧课
二.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 分析课文。
1. 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 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 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 布置作业。
思考p58第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一. 复习旧课。
二. 品味语句。
1.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 总结全文。
四. 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一. 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三. 驳论证(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四.得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海导航]
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旧中国,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他的议论文以其思想的深邃、思维的严密和语言艺术的精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页。如何读写驳论文?鲁迅先生的回答是“要掘好防卫的战壕,经过周密的思考,击中敌人的要害。”让我们走近鲁迅,学习他写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作者针对有些人散布的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写的,明确指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表现了鲁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学习驳论文,首先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意义的前提下,学习作者抓住批驳的突破口,通过批驳论证来驳倒对方错误论点的方法,并理清全文的论证结构和作者的思路,体会作品强大的逻辑力量。
[精彩视点]
1、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破立结合。
文章论证了失掉自信力的只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帮闲们,而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文章的前一部分着重于“破”,着重于揭露 敌论的谬误,后一部分则着重于“立”,着重在揭示中国人民并未而且从来就不曾失掉过自信力。破为立服务,而立也正是间接的反驳,二者相辅相成。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
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行文思路清晰,线索分明。
以两“看”贯穿全文:看“公开文字”,揭露其欺骗性、投降主义;看“地底下”,才能看到中国的力量,那些被压抑的中国共产党人、抗日民众和爱国人士才是“中国的脊梁”。篇首一“看”作引语,结篇一“看”作结论。首尾既贯穿又照应,结构严谨,层次井然。
3、.本文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本文运用排比、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节奏鲜明、富有情感。文中开头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从词语“是事实”使用看是“反复”;从句子排列看是“排比”;从内容上看,揭示了对方论据,抓住了要害,从摆出的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将揭露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又如第八自然段用“何尝少”的反诘语气开端,赞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一句,对反动派镇压革命、封锁消息,作了巧妙的揭露和控拆。
[典例精析]
1、中考经典思维激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4.广东)为你自己高兴(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 ”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 ——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 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 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 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 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 ……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土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而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 请简要分析。
答:
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 的方法。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 的观点。
3.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答:
答案:l、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 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 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答“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也可)3.示例:①“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而不要总是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段与篇章的关系,第②段描写了小凌与全家人游北京后的自信神采,更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2题是议论文必考的题型,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这一观点。第3题是开放题型,只要紧扣中心论点谈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温馨提示] 解答议论文阅读题,迅速把握中心论点是关键。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议论文的必考题型。
2 诱思探究思维激活。
我能行
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
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第④段作者运用 和 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 。
3. 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是指 ,用来比喻 。
4. 第⑤段画线的“我不行,我不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
答案: 1.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2. 脑科学研究的结论 日本的西红柿试验 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3. 平常结20来个果实,经过开发能结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 现在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人脑 4. 反复 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解析: 解答第1题应抓住题眼“我能行”来找论点,本文的论点在开头第1句,论点所在的地方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中间,还有的需要概括归纳。第2题是辨析论据及其作用。第3、4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因此,读懂原文是重要的一环。
[温馨提示] 议论文的考查中,也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创新应用思维激活。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2004.佛山)
①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②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③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他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④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⑤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⑥大连的一名公交车司机黄志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三件事,安祥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⑦看完黄志全的事迹,你一定感受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一定体会到了什么叫强烈的责任感!
⑧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辉!
1、综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
2、把第①段删去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
3、指出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说说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答:
4、请举出一个逃避责任的事例,并用一两句话对所举事例加以分析。
答:
答案:1、承担责任体现了人格的伟大。(文字不求一致,如直抄文中的“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2、本题既可回答“不行”,也可回答“行”,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示例1:不行。第①段引用查尔斯的话是对“责任”作解释,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论述话题。示例2:行。删去第①段并不影响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完整。
3、对比论证,阐明了承担责任的意义。4、举出事例;分析。
解析:这四个题的设置,较全面的考查了议论文方面的阅读知识点,既有对论点、论据及其作用的考查,又有补充论据的题型,还有段篇关系的检测。解读好题型、读懂原文非常重要。第4题属于开放题型,平日论据的积累也是不可少的。
[温馨提示] 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平日也应该认真积累论据。
[寻源问津]
自信,是对自我实力的肯定,自信是一种开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自信是一种振作、高昂的精神状态;自信是藐视困难、排开阻力的心理动力。你有过自信地完成一项任务的经历吗?你有过从自卑的泥潭中挣扎出来,走向自信的体验吗?你有过从自负的云层中跌落下来,自信地走向成功的遭遇吗?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点拨:1、若写记叙文,应突出写自信的经历、体验。记叙应具体,重点要详写。若写议论文,则论点要明确;论据典型,有说服力;采用多种论证方法。2、名言:①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②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③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列夫·托尔斯泰。事例:①伽利略因为有自信,没拜倒在亚里士多德的脚下,用实验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②李四光自信我国不是贫油国,经过多次勘探,终于找到了石油,发现大庆油田。
[潜能开发]
[轻松学习 夯实基础]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是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请写出他的两部小说集和他的两部杂文集。小说集: 、 。杂文集: 、 。本文选自 。
2、本文是一篇以 为主的 。这篇文章,作者就是为了批驳 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 而写的。
3、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分为 和 。驳论文的批驳方式有 、 、 。
4、本文的题目是 句式,文章的正确观点是: 。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玄虚 渺茫 诓骗 省悟
诬蔑 脊梁 前仆后继 搽
6、解释下列词语。
⑴玄虚 ⑷前仆后继
⑵渺茫 ⑸怀古伤今
⑶诓骗 ⑹为民请命
[快乐延伸 提升能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上述文段要证明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8.选文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9.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举出某个“舍身求法”或“埋头苦干”的历史人物,并对其作简要评价。(不超过30个字)
答:①人物: ②评价:
[思维拓展 综合创新]
近几年流传起“代沟”之说,这大概不是老年人首创的,我接触的老年人都不认为存在着“代沟”。老年一代当然有所不同,但是说他们的思想、观点、习惯和作风截然不同,现在的两代人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沟,则谁也难于认同。不同,不但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有,他们各自之间也有。不是有人评价近年的青年人为“垮掉了的一代”或“思考着的一代”吗?事实上,青年一代中“垮掉”的极少,确实在严肃的“思考”,足以对革命事业担当继往开来的重任的也不算多数。那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追求名利、贪图享受的,既不能算“垮掉”,也说不上有所“思考”。至于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对其荒诞浮靡的音乐、舞蹈和时装崇拜仿效唯恐不及的,只不过是轻薄子弟缺少教养,“可怜无补费精神”。老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又何尝一个样?老干部中,就有“以权谋私”的,“吃老本”的、思想僵化的,对改革摇头叹息的,但也不乏“壮心不已”的——“匣中宝剑夜有声”的,正是青年人中的一部分和中年人、老年人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才使关心国运的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怀抱希望。把两代人各自当作一个群体,认为他们互相矛盾,这种论断显然十分荒谬,不值一驳。
10、这段文字要驳斥的论调是(用原文回答) 。
11、上段文字在驳斥过程中提出的论据是 ① ② 。
12、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用原句回答)
13、指出文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①这 ②他们
14、文中画线句运用的是 句式,若改为陈述句应是: ,
两者比较,不同之处在于 。
参考答案:
[轻松学习 夯实基础]
1、周树人,豫才,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彷徨》 《二心集》《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集》等 《鲁迅全集》 2、反驳 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信心 3、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4、设问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5、xuán miǎo kuāng xǐng wū jí pū chá 6、略
[快乐延伸 提升能力]
7.B   8.A  9.略。
[思维拓展 综合创新]
10说他们的思想、观点、习惯和作风截然不同,现在的两代人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沟。11、①青年中的不同类型 ②老年中的不同表现。 12、正是青年人中的一部分和中年人、老年人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才使关心国运的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怀抱希望。13、①代沟之说 ②老一代和青年一代。14、反问,老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并非一个样。文中之句语气较强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