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21: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级2021年秋期第12月考试
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他们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实际上,传统工艺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的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匠精神的本质:道技合一,追求卓越。《庄子 庖丁解牛》认为匠人技艺的至高境界是进入“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是“道也,进乎技矣”!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人,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其技艺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深刻把握的地步。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苏格拉底认为,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工匠以其毕生精力投身于工艺领域并结成“百工”行业联盟。
B.伴随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工匠的工艺及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C.劳动与自我人生价值相辅相成,既为个人提供空间舞台,又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丰富财富。
D.作为一个工艺制造强国,传统工艺也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而注重细节是其根本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工匠”的溯源与“工匠”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引出工匠精神的论题。
B.文章引证恰当,阐释有力,引述荀子、庄子等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工匠精神。
C.文章转述苏格拉底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由工匠概念到工匠精神表现到工匠精神本质,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观中国发展史,包括鲁班、李春、高凤林、张冬伟等在内,都传承或践行了工匠精神。
B.伴随着由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升级转换,更需发扬光大劳动、奉献、精益求精及创新精神。
C.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墨守成规,而且要着眼于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
D.工匠精神本质是一种德性精神,而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就是有德性、追求卓越之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材料一: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它们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 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有时自由贸易区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
我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目的是以开放促改革,形成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实 现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总体来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承担四大使命:1.主 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趋势新格局;2.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新要求;3.主动塑造我国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红利新优势;4.主动承担全国开放先行新使命新战略。
(摘编自2013年10月16日凤凰网“湖北综合”)
材料二:
2020年11月15日,历时八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包括东盟10 国+5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涵盖全球30%以上人口、GDP、贸易和投资的最 大自贸区诞生,参与国之间超过90%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这对促进地区贸易繁荣、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以服装业为例。越南现在生产的服装向中国出口,要交关税;如果加入协定,区域价值链就会发挥作用。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羊毛,因为签署了协定,未来可能会免税进口羊毛;进口之后在中国 织成布料,这个布料可能又出口到越南;越南用这个布料做成服装之后再出口到韩国、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这些都可能免税,因而会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解决就业,利好出口。除削减 关税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海关手续等广泛领域的规则制定,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摘编自2020年11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三:
《欧洲时报》社论指出,RCEP可谓15国送给世界的一份厚礼。该协定是目前世界涵盖人口最多、涉及贸易总量最大的自贸协定,它的诞生具有极其重大的典范意义。RCEP除了体量特别庞大、涵盖特别多元之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中日、韩日两对经济体通过RCEP实现自由贸易,东亚区域经济协调水平获得突破;二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加入又让整个西太平洋区域经济一体化趋 势更加明朗。在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今天,西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膏腴之地。众所周知,亚太整体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程度远超欧洲和北美,次区域、不同形态国家之间关系格外复杂。鉴此,该协定也可以说是该地区实力框架发生重大调整的成果。
(摘编自2020年11月18日《经济日报》)
4、下列关于自由贸易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互利互惠的国家或地区。
自由贸易区也指我国一个或多个消除关税和贸易配额、行政干预经济较小的区域。
我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最终目的是,通过倒逼机制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上海自贸试验区计划承担四大使命,其一是主动承担全国开放先行新使命新战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时八年正式签署,参与国之间超过90%货物贸易将实现 零关税,这对区域贸易繁荣、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签署RCEP后中国进口新西兰羊毛可能免税,织成布料后可能出口越南,越南制成服装出口到 协定国时又可能被免税,因而协定促进各国发展。
由于RCEP协定具有涵盖人口最多、涉及贸易总量最大、典范意义极其重大等优点,所以《欧 洲时报》社论认为它是15国送给世界的一份厚礼。
亚太整体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程度远超欧洲和北美,次区域、不同形态国家之间关系格外复杂, 签署RCEP表明该地区实力框架发生重大调整。
6、RCEP协定对亚太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 款 记
邢庆杰
电视上正演着抗日剧,老郝却无心观看。开着电视,只是他打发寂寞的惯用办法。多年前,妻子因病去也后,儿子先是在省城上大学,读研,后来又在省城当了大学老师,他一直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回来,他第一时间打开电视,让屋里有了响声,然后再动手做饭。今晚他无心弄饭,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灰缸里的烟头已经满了。
手机响了,竟然是初中同学崔仁义打来的。他们虽是老同学,但因社会地位悬殊,平时很少联系。崔仁义很热情地问他在不在家,说有点儿事和他商量。
老郝初中毕业后就接班进化肥厂当了工人。崔仁义却一路读到大学,分配到了行政单位,多年前就当上了县水利局局长。他们住在一个小区,虽然一个住独体别墅,一个住两室一厅,但平日里还是免不了碰面。开始,老郝见了他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但崔仁义每次都是板着脸点点头,一丝笑模样也没有。老郝知道,人家这是刻意和他保持距离,以后就尽量躲着他。
当下,老郝的儿子在省城找了女朋友,买房子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他已经跑了好几趟省城,和儿子以及未来的儿媳一块看了多处楼盘,无奈,都贵得远远超出他的承担能力。最后,他们只得在郊县定了一套八十多平方的,也要一百三十多万。他收入有限,虽然一直省吃俭用,却仅存有七万多元。为了凑足三十万首付,他几乎借遍了所有能借到钱的人。就在昨天,他给初中同学赵云借钱时,赵云还提过让他找找崔仁义。
……多年以前,儿子考上大学,老郝却连学费也生不出来。妻子的病早把家底掏空了。他拉下脸,四处筹借,也只凑了不到一半,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崔仁义的家门。崔仁义对他还算客气,给他沏了茶,敬了烟,但一说到借钱,脸上就愁云密布,说了一大堆经济拮据的理由,最后,拿出了二百元钱,说算是孩子考上大学的份子钱,不用还了,那一刻,老郝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后来,厂里知道了他的情况,发动全厂职工给他捐款,才让他迈过了那道坎……
崔仁义进门时,老郝已经将一只盖杯洗得干干净净,沏好了一杯茶。
崔仁义坐下后,问了问老郝的近况。老郝照实“汇报”了,也有意无意地说了给儿子买房的事儿。崔仁义这才说明来意,他从赵云那儿已经知道老郝正四处借钱。
崔仁义问:“你需要多少钱?”
老郝说:“首付三十万,我已经凑了二十万,还差……”
崔仁义霸气地打断他说:“咱交全款,这个钱我借给你,这些年我们一家省吃俭用的,攒了些钱……”
一番话,惊得老郝如在云里,如在梦中,一时竟然失语了,傻了般看着崔仁义。崔仁义接着说:“当然,我也是有条件的,这件事,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连你交全款的事儿,也不能跟任何人提起……”
老郝赶紧说:“这个保证没问题,问题是借你这么多钱,我什么时候还得清呀?”
崔仁义笑道:“你贷银行的钱就不还了?你儿子儿媳都是大学老师,等几年他们评上高级职称,两个人一年就是三四十万,这点钱算什么?”
老郝心下顿时释然,人家是算好了他有这个偿还能力才肯借的,不过,这毕竟是个天大的人情,他对崔仁义千恩万谢。
崔仁义出去了一趟,回来时扛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子,他反手关上门,将袋子往地上一扔说:“你点点,这是一百万。”
临走,崔仁义把老郝打的借条撕得粉碎,有些生气地说:“你在厂里是多年的优秀党员,谁能信不过你?”
第二天,老郝先把这笔钱存到了自己的银行卡上,又转给了儿子。
几天后,老郝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崔仁义被县纪委留置了,工作人员搜遍了他的几套房子,却没有发现值钱的东西和现金……
老郝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断地抽烟,抽完了整整一包烟后,打通了儿子的电话。
“儿子,房款交上了吗?”
“还没呢,这几天太忙,没顾得上。”
“把钱转回来吧,要快。”
打完电话,老郝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把自己重重摔在了床上。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绘老郝无心看电视的场景,交代了他的家庭背景,突出了他焦急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每次都是板着脸点点头,一丝笑模样也没有”是神态描写,可见崔仁义的架子大,他是刻意和老同学保持距离。
C.崔仁义借给老郝钱时“就连你交全款的事儿,也不能跟任何人提起”的条件,其实是对后面他被留置情节的巧妙铺垫。
D.崔仁义把老郝打的借条撕得粉碎的情节大有深意,表明不想让老郝还钱,与后文老郝最终让儿子转回房款的情节呼应。
8.小说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9.结合全文分析老郝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榖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墮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①萧:萧县。②榖:榖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秦汉时“关”专指函谷关。
B.“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C.“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项羽怀有私心。他为实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禀报战况,封诸将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5分)
(2)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5分)
(二)古诗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逢故人 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的重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的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6分)
古诗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论语为政》中“ , ”两句,强调了要以端正的态度去求学,不可不懂装懂。
惨象, ;流言, 。
(3)《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言固然强调一个人说话要谨慎,却并没有将“说”一棍子打死,要求人们甘当哑巴。事实上,“说”是先导,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说”,没有前期科学的研判,没有“说”之上的正确决策,没有________背景下的共识,匆匆忙忙就去“做”,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只怕最后的结果是________,抑或漫无目标胡乱折腾。而有了明晰的目标、方向、手段、步骤,让“说”的内容具体、充分、清晰,“说”者了然于胸,“听”者释疑解惑,自然“做”起来就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子又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告诉我们,有时候“说”与“做”要同步进行、________。说了就要做,“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说不做、空谈一气,误人误事误国。“说”与“做”实是一对孪生兄弟;须臾不可分。多说少做或者只说不做,说得再________,也会让人有纸上谈兵之感。只做不说抑或多做少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掌握做的功效、做的影响、做的意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声鼎沸 南辕北辙 一视同仁 天花乱坠
B.众说纷纭 南辕北辙 等量齐观 天花乱坠
C.人声鼎沸 大相径庭 等量齐观 娓娓动听
D.众说纷纭 大相径庭 一视同仁 娓娓动听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意思是不能“做”的少过“说”,“做”和“说”应言行一致
B.意思是不能“说”的多过“做”,“做”和“说”应言行一致
C.意思是不能“说”的多过“做”,“说”和“做”应言行一致
D.意思是不能“做”的少过“说”,“说”和“做”应言行一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做不说抑或多做少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掌握做的意义、做的功效、做的影响。
B.多做少说抑或只做不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掌握做的意义、做的影响、做的功效。
C.只做不说抑或多做少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明晓做的功效、做的意义、做的影响。
D.多做少说抑或只做不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明晓做的功效、做的意义、做的影响。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唐君毅先生曾经打个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面大镜子, ①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吐哺,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和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镜子转变为凹凸镜: ② ,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 ③ ,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积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才能锤炼出思想之深度。
下面是某学校书法社新任社长的简短就职演说,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6分)
每个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就任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从小学起,我就光顾各类书法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担任社长后,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在大家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以便我们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谢谢大家!
22、作文(6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考试失败,老师鼓励:还有下一次;事业不成功,朋友安慰:还有下一次;比赛没夺冠,教练激励:还有下一次;遭受挫折,我们也会原谅自己,或给自己一个借口:还有下一次……
这则材料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经历?或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你可以把“还有下一次”看作一句口头禅,或一种现象,也可以是一个故事。请以“还有下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高一12月月考试题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C(A项,“投身于工艺领域并结成‘百工’行业联盟”错。据原文,应为“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且“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是形成规模,而非“组成行业联盟”。B项, “工匠的工艺及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错,由原文“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可知,是“工匠文化”而非“工艺及精神”,且是“更需要”而非“必将”。D项“传统工艺也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而注重细节是其根本表现”错,由原文“传统工艺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2.(3分)B(B项,“引述荀子、庄子等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工匠精神”错,观点错杂,曲解文意。作者在文本中引述荀子的言论是为佐证“工匠”的由来及作用。)
3.(3分)C(C项,“不仅要墨守成规,而且要着眼于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错,曲解逻辑关系。原文为“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的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B(错在“我国”偷换概念,原文信息是“一国国内”。)
5.(3分)B(错在“协定促进各国发展”扩大范围,材料二表述是“会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6.(6分)答案示例:①大部分货物贸易零关税促进地区贸易与经济;②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的规则制定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③东亚经济协调发展获得突破,西太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朗。(6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3分)D(崔仁义撕掉借条是不想留下不利于己的证据,并非不想让老郝还钱。)
8.(6分)①小说将老郝与崔仁义进行对比。一个是工人,虽然一直省吃俭用,却凑不齐买房首付款;一个当局长,住独体别墅,随手就是100万,通过对比突出贪官的敛财。一个为人老实;一个为人势利狡猾。②小说将崔仁义前后两次借钱进行了对比。多年以前,老郝为儿子借学费遭到了崔仁义的婉言拒绝;而现在崔仁义却主动送来100万,但目的是转移赃款。通过对比,突出了崔仁义的老奸巨猾、老谋深算。(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老实本分,尽心尽责。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为妻子治病,给孩子筹集买房首付款,是个好父亲、好丈夫。②自尊自立,处世得体。崔仁义送他200元钱,他觉得羞愧;看到同学崔仁义刻意保持距离,就尽量躲着他。崔仁义借给他钱时,他想着如何还钱,主动打了借条。③深明大义,真诚正直。得知崔仁义被县纪委留置后,主动退回房款。(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彭城”为地名,“汉皆已入彭城”中,“彭城”作“入”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至彭城”中,“彭城”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故选B。)
11.C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错。“家室”指家眷。故选C。)
12.D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并没有说“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也没有表明“项羽做事迟疑”。故选D。)
13.(1)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
(2)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
【参考译文】
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羽尊称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文武大臣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封立诸侯,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带头起事,多年暴露在山野,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按理也应当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诸将都说:“好。”于是分封天下,立诸将做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的土地,在南郑建都。项王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统辖九个郡,在彭城建都。
这年春天,汉王部署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跑,前后相随掉进毅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十多万人。汉兵都向南逃跑到山里,楚军又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被杀的人很多,汉军十多万士兵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兵堵塞而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含,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非常混乱,队阵崩溃,四处逃散,这时,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到沛县,接取家眷向西逃跑;项王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二)古诗阅读(共9分)
14、C(是悲伤而不是惊喜)
15、 (1)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
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
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伤感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
古诗默写(共6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7.(3分)B(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作者是强调在人多嘴杂,议论纷纷的背景下取得共识的重要性,因此第1处横线处用“众说纷纭”。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作者是强调如果没有共识,就匆匆忙忙去“做”的结果,这个结果自然是行动与目的相抵触,因此第2处横线处用“南辕北辙”。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作者强调怎样对待“说”与“做”,所给的成语“一视同仁”只能用于人,显然不能用在这里,所以第3处横线处该选用“等量齐观”。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天花乱坠:形容人说话巧妙动听,但虚妄、空洞、不着边际。结合语境,我们能够判断,第4处横线上该用一个含贬义的成语,这样,排除“娓娓动听”,选用“天花乱坠”。)
18.(3分)C(括号前孔子的话论述“言”与“行”的关系,是“言”在前,“行”在后。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孔子论述的阐释,也应该是“言”在前,“行”在后。C项正是这样,所以正确;而A项恰好相反,所以不恰当。B项,前一句是先“说”后“做”,后一句也该按此顺序行文,但现在不是,是先“做”后“说”,所以不恰当。D项,前一个句子,“做”在前,“说”在后;后一个句子恰好相反,自然也不恰当。)
19.(3分)D(①作者是从反面强调说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是“多做少说”在前,“只做不说”在后;如果二者顺序倒置,则不合适。②“意义”“功效”“影响”,应将“功效”放在最前面。综上可知,选D。)
20、答案:而个人的心灵则是一面小镜子(6分)
阅读前人时
心灵则是凸镜
21、答案:每个改为各位;令尊改为家父或父;光顾改为参加;不吝改为尽力;务必删去(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