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22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试题(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同姓诸侯 B.强化中央集权 C.加强西周统治 D.促进民族交融
2.如表反映了当时秦汉时期出土的四种铁农具比例统计
A.注重精耕细作 B.社会分工明确 C.铁器广泛应用 D.小农经济形成
3.一位当代学者说:“中国两千多年来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用严复的话说是“尺柄寸权,悉归国家”的传统。”这一“传统”实际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南朝沈约认为:“固宜一罢钱货,专用谷帛,使民知役生之路,非此莫由。夫千匹为货,事难于怀壁,万斛为市,未易于越乡,斯可使末伎自禁,游食知反。”该主张
A.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B.鼓励大宗商品交易发展
C.禁绝了跨境长途贸易 D.强调区域开发的重要性
5.下表是根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整理的信息。据此判断
A.尚书令位高而权重 B.最高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宰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趋势
6.宋代金盈之在描绘汴京城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
A.政府放弃市场监管 B.商业发展市场繁荣 C.休闲娱乐成为时尚 D.各地交通拥堵严重
7.据史书记载,宋元之际棉花种植已在闽、粤、川等地区出现。元代政府出版了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太祖曾下诏要求“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加倍”。这表明我国古代
A.政府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 B.棉纺织地位逐渐上升
C.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D.政府重视棉纺织业的发展
8.回溯历史,中国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其中属于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新变化的是
①设“参知政事”②内阁制的形成③军机处的设置④设“北门学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下表为1880-1894年商办企业创办情况统计简表(部分)。据此不能得出,这批商办企业
A.规模遥遥领先的是纺织业 B.创办得益于奖励实业政策
C.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D.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
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1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1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下列地点所召开的会议与其内容对应不吻合的是
A.瑞金: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B.遵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西柏坡:确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
D.北平: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3.陕甘宁边区的许多乡镇、村庄都建起了《解放日报》读报小组,由工农兵通讯员、各级工作人员与知识分子带领读报。1944年,边区有1万多群众加入读报组。读报组的设立旨在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C.动员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 D.宣传土地改革政策
14.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影响
B.乙段上升是因为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华商品输出
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丁段下降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5.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
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6.2021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某一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是中国和平发展、
造福人类的50年,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是世界上
的一个大事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大事件,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
胜利”这一大事件指的是
A.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一切合法权利
17.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也是政治领域。在诸如公共广场、神庙及文体活动等公共建筑里进行的活动构成了公民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这些活动中公民不仅感受到自己的政治权利,也体悟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反映了古希腊
A.祭祀是公共空间的核心功能 B.公共活动推动造城邦精神
C.公共空间面向全体公众开放 D.对文体活动的重视超过教育
18.罗马皇帝尼禄时期规定:被虐待的奴隶可以以皇帝的铸像为避难所,皇帝指派法官听取其诉冤;多米提安时期规定:任意伤害奴隶者有罪;安东尼时期规定:假如奴隶提供受伤害的证据,就可以更换主人。这表明,当时罗马
A.一定程度上维护奴隶利益 B.奴隶制度已开始走向瓦解
C.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纠纷 D.法律不再维护奴隶主利益
19.国际法之父荷兰人胡国·格劳秀斯(1583年-1645年)指出: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即使神也不能更改。根据自然法,整个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应被任何人占为财产。在辽阔的海域上,各国都可共同使用。据此判断他强调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民族国家主权 B.反对对上帝的信仰
C.构建资本主义国家蓝图 D.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
20.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为工人运动指明方向 B.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C.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1.如表是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单位:个),据表可知
A.国家科研成果与经济实力紧密关联
B.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D.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22.1908年12月,德国在野党提出了加强帝国议会权力,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修改帝国宪法的要求,但没有得到通过。但在1912年时帝国议会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尽管帝国议会不能罢免宰相,却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A.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
B.宰相不再对皇帝负责
C.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
D.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
23.自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宣布,英国就开启了“指责模式”,有的民众指责政府盲目发起公投,政府则指责反对党玩弄政治把戏而未能成功加以阻止,年轻人指责老人,南方人指责北方人,富人指责穷人,平民指责官员。这种现象从深层次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益冲突导致社会的深度撕裂
B.欧盟成员国的矛盾导致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受挫
C.英国文化中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持续冲突
D.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体制遭遇时代严重挑战
24.在2021年10月30日开幕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意大利总理呼吁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推动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英国首相表示20国集团首要任务是推动新冠疫苗的快速、公平和全球分配。这说明国际社会在应对危机时应
A.各自为政,独善其身 B.加强国际合作
C.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迎合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第II卷 主观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从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经过明朝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到清初“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增丁不加赋,全国人口从明初的不超过6000万增至清末的4亿多人,同时期耕地面积却增加较少。为了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人们把豆、菜等植物渣滓做成饼肥,通过施肥以补充大量消耗的地力。为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徙,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并分析推动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10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的世界性因素。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一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一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外交、经济、思想等某一方面的成就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近代西方国家在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和妥协,政治妥协便成为推动近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何光明《政治妥协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变化?(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治妥协是推动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6分)
大同市2022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C A D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B B C D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D D A D A B
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25分)
(1)(9分)趋势:从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分)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3分)原因: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的确立及发展(3分)(2)(10分)主要表现:耕地大量拓展;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深化;劳动力投入增加;高产作物传入并推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形成系统的农学总结和指导。(任答4点,即可得10分。)
(3)(6分)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任答3点,即可得6分。)
26、(12分)略
27、(15分)
(1)(9分)新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人口的迅速增加;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文
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想文化的交流;
政治面貌的改变;世界格局的变化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9分。)
(2)(6分)答案围绕一国论述即可。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与王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奠定了英国君
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充满了斗争和争论,最终通过政治妥协而产生。这部宪法
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相互妥协的结果,确立联邦体制和共和政体,
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法国在近百年动荡后,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相互妥协,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宪法》。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都很大,正是保皇派与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这部宪法使法国的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制度也得以稳定。(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