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大附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新诗批评与新诗相伴而生,甚至略早于新诗。五四文学革命前两年,胡适在美国读书时就和他的留学生朋友任叔永、杨杏佛、梅觐庄等反复讨论如何改革中国文学及作新诗的问题。正是在“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的往复切磋、争论中,胡适逐渐明确了“白话诗”的概念,对新诗的语言、形态、作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富含学理思考又不乏少年人意气的书简、应答诗,成为现代新诗批评文本的最初形态。由此,现代新诗批评踏上实践之旅,展开了它的建构过程。
现代新诗批评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在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的实践场域逐步获得自身专业性的过程。在现代文化“分科化”的进程中,新诗批评要纠正自己模糊、零散的面貌,逐渐转变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话语范型。为此,现代新诗批评不惜向西方借力,搬用西方诗论资源、话语,输入欧美文学、哲学的主义、方法,西方诗论、诗学中的绝对观念、实证和分析方法也渗透了进来,一度成为现代新诗批评走向现代、科学的主要内涵。冷静省察会发现,其实中国化的愿望自一开始就深藏在现代新诗批评的腠理。以胡适为代表的现代早期新诗缔造者本来就是将新诗、新诗批评置于革新文学、“再造文明”乃至“东方的文艺复兴”的大框架中来尝试、培育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在形成“世界主义”观念的同时都抱有“中国本位”的理想。民族化、本土性这些概念渗透在他一系列谈新诗语言、文体的论文中。历史地看,追寻中国性,最终建构起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是现代新诗批评家、诗论家一个共同的隐而不彰的目标。这一诉求贯穿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实践过程中。
尽管新诗充满了对“新”的渴望,批评家也认可这种求新的强烈冲动,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新旧同台,古今杂陈”是现代新诗批评话语的重要表现形态。在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的顾视往往带来一种持久的张力。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并没有把自己禁闭在现代的单向维度里。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场域里,批评家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或正向征引,或反向利用,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出于潜意识的需要,都表明现代诗歌在新旧这一焦点上纠缠的复杂性。双重话语蕴含看双重视野。传统不是简单地向后看就可以遇见的,是向前走迎面撞上的,对现代的实验愈深入,对传统的需要就愈迫切。
可以看到,西化的迷狂退潮以后,新诗批评家增强了本土意识,能比较从容而灵活地运用中国诗歌、诗论话语言说中国现代诗歌了。他们注意避免盲目地搬演西方诗论观点、术语,也有意矫正西方诗论文章由一点说开去,层层分析展开,最后得出固定结论的模式。他们戒除诗歌批评的冷酷、固执和缺少人情味,在对诗歌的感悟、话语的采用、方法的选择上均流露出中国神采和韵味。
(摘编自程继龙《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
材料二:
新诗已过百年,数量巨大无比,实绩蔚为可观,但与古诗相比,新诗经典的认同度却不那么理想。没有经典,就没有说服力。哪些新诗可以称为经典,新诗到底有无评价标准 在当下探讨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尤为迫切。
西渡在《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 》一文中说:“尽管新诗已有众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对于那些怀疑新诗的读者和批评家,这些都不够。他们会用不屑的语气反问道:‘新诗有李白吗 有杜甫吗 ’——当然如此反问的时候,他们忘了旧诗在更长的时间内也没有贡献出另一个李白,或者另一个杜甫。但无论如何,没有公认的大诗人要算是新诗的软肋之一。”
无论新诗怎样辩解,怎样试图摆脱与古诗的关联,古诗都会作为新诗的标杆而存在。这就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新诗批评不同于古诗批评,不等于不能拿对李白、杜甫的批评来批评新诗。
围绕建构新诗经典的目标,新诗批评可以从技术和思想两个方面确立新的标准。技术标准,如词的标准、句的标准、谋篇布局的标准,这方面杜甫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
首先是名词意识。杜甫之所以是“诗圣”,与他遣词造句方面的精湛技术密不可分。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近于苛刻的诗歌标准,完全可以为新诗批评所用。新诗必须讲究语言艺术。拿杜甫的炼字来说,杜甫诗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的运用,均独具匠心。
其次是名句意识。杜甫的经典诗歌,往往伴有经典名句。名句意识也可以成为新诗批评的指标。新诗中经典的句子却也不少,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但目前常见的情形是,新诗批评引用古诗名句乐此不疲,而对挑选新诗“金句”则用力不多。
杜甫令人称道、景仰的,除了词句,更在于极高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的高下也应当成为新诗批评的维度。一个优秀诗人在作诗时可以靠才情,靠灵感,甚至靠技术,但到“伟大诗人”这样的级别,必然取决于其思想境界。就杜甫而言,他有四个方面的思想维度可为新诗批评借鉴,即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
(摘编自师力斌《从古典诗学传统看新诗批评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批评从模糊、零散,到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话语范型的过程中,曾借助西方资源,可见西方诗论对新诗批评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B.中国形态是现代新诗批评发展的目标,自新诗批评诞生起,中国化的愿望就深藏在新诗批评的腠理,同时新诗批评也无法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
C.新诗批评当前迫切需要解决新诗经典的评价标准问题,以提高新诗经典的认同度,而解决该问题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批评,尤其是杜甫。
D.伟大诗人由其高度的思想境界决定,新诗批评挑选“伟大诗人”可以从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四个方面的思想维度综合考虑。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适等人是中国新诗批评的开创者,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关注作新诗的问题,他与朋友关于新诗的讨论是现代新诗批评文本的最初形态。
B.如果新诗批评家不改变对西方诗论的迷狂,增强本土意识,可能就会落入西方诗论文章由一点说开去、层层分析展开,最后得出固定结论的模式中。
C.虽然新诗创作已过百年,但是对新诗没有出现公认的大诗人的情况,我们不宜苛责,毕竟古典诗歌在更长时间里也没有出现过李杜这样的大诗人。
D.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对诗歌的遣词造句,杜甫有着严格的标准,如果新诗作者也能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创作,一定能创作出杰出的作品。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致力于新诗批评,在促进新诗批评走向“分业”“系统性”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地“参用本国的传统”。
B.朦胧派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空间。
C.批评家对初期新诗喜欢“说理”的判定,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诗论中“唐宋之争”的潜在影响。
D.闻一多在评论郭沫若的《女神》时,发出急切的追问“我们的中国在那里 我们四千年的华胄在那里 ”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现代新诗批评是如何进行中国形态建构的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驮马
施蛰存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的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 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它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虽然有多到十六或二十匹的,但那是很少的。
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它的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隆咚隆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的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志,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每一匹马背上安一个木架子,那就叫作驮鞍。在驮鞍的左右两边便用牛皮绳绑缚了要它负荷的东西。这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不使那些形状不同的重载直接擦在马脊梁及肋骨上,因为那些重载常常有尖锐的角或粗糙的边缘,容易损伤了马的皮毛;第二是每逢行到一站,歇夜的时候,只要把那木架子连同那些负载物从马背上卸下来就行。第二天早上出发的时候,再把它搁上马背,可以省却许多解除和重又束缚的麻烦。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进着。他们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与其说他的责任是管理着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马哥头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和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子,三开间的或五开间的。底卞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苞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已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苞谷粉吃了。这就是他们的晚餐。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作“开夜”。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进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产生许多幻想。
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1936年6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下马”“矮小”等词语写出驮马矮小的特点,“重荷”“翻过山岭”等词语点出其负重前行、翻山越岭,突出其行动的艰难与缓慢。
B.文章两次写到了感动,但原因却不相同,第一处是为驮马队在民族抗战中运输物资而感动,第二次是为艰难行程中的山歌而感动。
C.文章具体细致地描写驮马队行进在原始山林中露宿时煮饭烧水和点起篝火警惕野兽的生活情景,展现了驮马队夜里住宿的简陋和险恶。
D.文章细写了马哥头在路途中的食宿情况,表现了马哥头驱赶驮马队时路途遥远崎岖、环境艰难险恶的情况,表达了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为“驮马”,在介绍这一古老的交通运输工具时,从驮马的数量、排列,到驮鞍的解释及作用等方面,细致而有条理。
B.文章通过列出具体数字,以“二万”“十万”进行对比,突出了驮马数量之多,表现了西南人民大力支援抗战的艰辛历程。
C.文章结尾写驮马“身上的热汗”和“口中喷出来的白沫”,从细节上凸显驮马所运的是“重荷”,与开头遥相呼应。
D.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抒情主体发生变化,由“我”转为“我们”,由个体情感上升为群体共同情感,表达了对驮马的肯定。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驮马队的艰苦的。(4分)
9.请简要分析“驮马”在文中有哪些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 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 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官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备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选自选自《魏书·方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因他/事系夔/使 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室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B.后因他事系夔/使 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C.后因他事系夔/使 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D.后因他/事系夔/使 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指征召,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杜夔因病辞职后,州郡司徒征召他做官。
B.太祖,即魏太祖,是曹操的庙号,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
C祭酒,汉魏以后官名。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D.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传统宫廷音乐,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夔早年因为懂得音律,当了雅乐郎官,后来因病辞职,但州郡司徒礼聘他,足见他早已名声在外。
B.杜夔识大体,刘表让他主持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并要求在庭院里欣赏这些雅乐,他严肃地劝诫了刘表。
C.杜夔善于钻研,深入研究考证前代经书,收集近代掌故,教授讲学,制作乐器,对于前代的古乐的继承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D.杜夔坚持原则,他在听了工匠柴玉制造的铜钟之后,发现其音律与古法不同,因而要求他反复制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4分)
(2)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4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魏文帝曹丕为什么对杜夔不满并罢免了他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③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的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虚写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乡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16.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被谗言蒙蔽,不能明辨是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迈出了_________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等,最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长征胜利。( )这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施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时代变迁,唯“变”不变。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新的“大渡河”“腊子口”等着征服。长征永远在路上,中华儿女_________骄傲自满、盲目自信,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困难艰险面前团结一心,在爬坡过坎中_________奋斗。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_________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世闻名 绝不能 赓续 风雨如晦
B.闻名遐迩 决不能 赓续 风雨如磐
C.举世闻名 决不能 继续 风雨如磐
D.闻名遐迩 绝不能 继续 风雨如晦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长征不仅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下了永恒的长征精神,更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
B.不仅长征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下了永恒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
C.长征不仅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下了永恒的长征精神。
D.不仅长征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下了永恒的长征精神。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施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B.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施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C.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D.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叶嘉莹深信,___①___,那么他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富联想力,在生活中会更富感受力。有人问,孩子能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吗 ___②___。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提出“渗透性”学习方法:“___③___,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偏重智性的知识学习之外,偏重感性的直觉感化的学习,往往可以对学习者的心灵和品格产生莫大的影响。教孩子吟诵古典诗词,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22.请概括上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段时间以来,奥运冠军晒个跳舞视频被批不务正业,洪灾志愿者返乡被骂千里投毒……网络“键盘侠”占据道德制高点,拿着“圣人”标准去衡量别人。
对“键盘侠”的指手画脚,你怎么看 请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新诗批评当前迫切需要解决新诗经典的评价标准问题”错,根据原文“在当下探讨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尤为迫切”可知。)
2.D(“一定能创作出杰出的作品”过于绝对。)
3.B(B项与与材料论述的对象“现代新诗批评”无关,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4.文章先从中国新诗批评面临的问题出发,引出了中国新诗批评须借鉴古典诗歌批评的观点;(2分)再以杜甫为例,论述了新诗批评可以从技术和思想两个方面确立新的标准。(2分)
5.①早在新诗产生前,胡适等人就开始了中国新诗批评的实践,在新诗批评的知识体系、话语范型建构中,曾搬用了西方诗论资源、话语。②在新诗批评诞生时就蕴含中国化的愿望,中国形态一直是新诗批评家、诗论家追求的目标,并贯穿在新诗批评的实践过程中。③在话语层面上,新诗批评受古典、传统的影响,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每点2分,共6分)
6.D(“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错误,应是表达对马哥头坚忍不拔的意志的赞美。)
7.B(“对比”“蕴含了西南人民大力支援抗战的艰辛历程”错误,文章通过列举“二万”“十万”等具体数字,表达了中国人民大力支援抗战的情形,并不是进行对比。)
8.①负载物资沉重:作者在路上看到一队驮马,负着重荷,翻山越岭;②环境艰难险恶:行走于荒野森林,易遭野兽袭击;③马哥头生活艰苦:露宿荒野,生活条件极差;④路途遥远崎岖:无穷无尽的山坡,不断翻山越岭。(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②蕴含了一种醇厚古朴、而又洋溢着自然宁静的原始之美;③代表了艰难困苦中的默默奉献、负重前行的精神;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与抗战力量的象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B
11.A(应是“自上而下”。)
12.B(是让杜夔和孟曜共同主持创作的。)
13.(1)汉铸钟的工匠柴玉手很灵巧,在音乐上很用心思,乐器中,很多都是他制造的,也被当时的达官贵人赏识。(“巧有意思”“多所造作”“见知”各1分,句意1分)
(2)然后曹操得知杜夔确实精通古乐,而柴玉有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为精”“妄”“罪”各1分,句意1分)
14.①曹丕喜欢柴玉,柴玉却因为杜夔指出了铸铜钟不合古法而被曹操治罪;②曹丕让杜夔当着宾客面吹笙弹琴,杜夔表现得不愿意;③让左 等人去跟杜夔学习,杜夔却表现得不愿意。(每点1分)
15.B(“虚写”错,此联景物是实写。)
16.①“染”与“然”,“然”通“燃”。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②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③表现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
17.(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8.C(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决不能:一定不能,坚决不能。表示坚决否定的主观愿望。绝不能:表示完全不能。强调客观上的完全不可能。赓续:不间断地接连延续下去。指照原样延长下去,继续下去,中途不停止。继续:继承,连续。风雨如晦:意思是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也比喻黑暗的势力压迫沉重。)
19.C(①联系下文“这精神”,上句应以“长征精神”结尾,上下文的联系更紧密,排除A、B;②“不仅……还”引导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长征,应将“长征”放在“不仅”的前面,排除D。)
20.D(①语序不当,应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顺序,排除A;②成分残缺,“实现了……”应有宾语中心词“历史性飞跃”,排除B;③搭配不当,实行,实际施行。实行的内容较抽象;施行,指执行,使规章法令等发生效力,也指按照某方式或办法去做。施行的内容较具体,排除A、B。此外介词“从”也不能残缺,排除C。)
21.①一个人如果在孩童时期就学习古诗词吟诵 ②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③对学习内容还不太清楚(大意对即可,每空2分)
22.叶嘉莹深信,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代就学习古诗词吟诵,那么这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5分)
23.[参考立意]让社会多一些理解、尊重、包容;用理性抵制网络暴力;用温情对待善举等相关立意均可。
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夔字公良,是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当了雅乐郎官。中平五年(188),因病辞职。州郡司徒礼聘他,因为天下大乱,他奔赴荆州。荆州牧刘表下令让他和孟曜主持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音乐准备好以后,刘表想在庭院内欣赏,杜夔劝诫道:“今将军名义上是为皇帝准备雅乐,而在庭院内欣赏,恐怕不可以吧!”刘表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演奏。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让杜夔任军谋祭酒,在太乐手下任职,并命令杜夔创作雅乐。杜夔精通音乐,聪明过人,各种乐器无所不能,只有唱歌跳舞,不是他的特长。当时散郎邓静、尹齐擅长唱雅乐,歌师尹胡也能唱宗庙郊祀的乐曲,舞师冯肃、服养知晓前代各种舞蹈。杜夔主管此事,精心研究考证前代经典,收集近代掌故,教授讲学,制作乐器。继承恢复前代的古乐,这些事都是从杜夔开始的。
黄初年间(220~226),杜夔任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的工匠柴玉手很灵巧,在音乐上很用心思,乐器中,很多都是他制造的,也被当时的达官贵人赏识。杜夔命令柴玉铸铜钟,声音清浊,与古法不合,杜夔命令他多次重新制作。柴玉感到厌烦,说杜夔任意指挥,所以也常常反驳不听杜夔的意见。杜、柴两人相互到曹操面前告对方的状。曹操把各个钟取来,让敲试,得知杜夔确实精通,而柴玉多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魏文帝曹丕很喜欢柴玉,又下令杜夔和左 等当着各宾客吹笙弹琴,杜夔很不愿意。因此,曹丕也感到不满。后来因为其他事而把杜夔拘囚起来,让左 等人去跟杜夔学习。杜夔自恃所学都是雅乐,这是作官的资本,心中还是表示不满。杜夔于是被罢免而死。
杜夔的弟子有河南邵登、张泰、桑馥,他们都官至太乐丞。下邳县陈颃任司律中郎将。自汉代左延年始,他们虽然擅长音乐,但大都喜欢郑国的俗乐,真正能保存继承古乐的人,推杜夔为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