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备考监测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部
今天,网络短视频、网络影视剧的观看者,以及网文阅读者、网络游戏玩家、网络音乐听众
等,都被看作“用户”即使用者。传统的受众指信息传播、艺术审美的接受者,是读者、观众和听
K众。相比而言,网络文艺用户,则突出作为个体的使用者身份,其主体性与差异性受到重视。在
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中,用户可以消费娱乐,也可以追求艺术审美,进行文化思考;在文艺的互
区联网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贵者,也开始扮演着内容传播
生产参与者的角色。
在互联网用户思维影响下,文艺与受众的关系,被重置为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用户”之说
也因此而来。网络文艺用户以主体性、个性化、差异性特征,形成与传统受众的区别。追什么
剧、看哪期综艺、什么时候刷视频、用哪个客户端听歌……·完全是用户自己说了算的。其实,早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就可以借助BBS论坛、博客等平台,留言、跟怗催更故事,分享和交换
擦意见和看法。在今天,用户参与网络文艺评论、文艺内容生产的操作更多样了,用户也成为网络
文艺传播的媒介。用户还可以上传视频、挑选偶像,加入内容生产的行列。网络文艺前所未有
地激活了用户的主体性,这似乎是共识。
沉溺网络、过度娱乐,显然不应该是用户打开网络文艺的正确方式。过度使用与网络文艺
的内容、媒介特征和智能传播模式不无关系。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是相对封闭而孤立的艺
术文本,互联网以超链接激活了网络艺术作品的“活性”,用户很容易在任意延展的内容网络中
流连忘返。
网络文艺作品还具有打破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短视频对用户的黏合,与其
模式和平台运作机制有很大关系。短视烦采用“音乐十视频十社交”的模式,覆盖才艺表演、知
识学习、技能探索、生活技巧等多种内容,再加上滤镜审美、碎片形态、幽默网感等,在充分满足
用户需求的同时,也把用户使用时间这一块儿“拿捏得死死的”。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
频用户巳增至8.73亿,短视频平台正在试图将用户的多种文化需求“一网打尽”。
用户身份的发展,被看作是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对现有传播深刻改变和重构的一部分。算法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备考监测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前者淡化了消费者的角色,而突出作为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错,原文说"在文艺的互联网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开始扮演着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网络文艺用户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和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是并列的。B项,"这些特点使受众不能对其内容流连忘返"表述绝对化。C项,以偏概全,这只是方法之一。
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网络平台无法精准定位头部'用户'的趣味"错,原文说"这两种途径并不对立。事实上,商业成熟的网络平台往往兼具上述两者""总的来说,他们的趣味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可见,两者(文中的"他们"指头部"用户"和非头部"用户")的趣味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
3.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对"用户"的相关判断是在第一段开头∶"'用户'……在分析网络文艺的语境中,他是利用网络参与文艺实践的人,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D项中从"各式网络文艺作品巨量生产传播"的角度说"用户"是受众;从"又作为素材进入再创作"的角度来说,"用户"又是创作者。A、B、C三项只说"用户"是扮演内容生产、传播的参与者角色。
4.①对比论证,第一、二段中将网络文艺用户与传统受众进行对比,突出了网络文艺用户的特点。(2 分)②举例论证。第四段举短视频的例子,论证网络文艺作品打破了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二段分别抓住"相比而言""形成与传统受众的区别"这些语言标志,就很容易得出是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四段阐述短视频平台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聚合了多种内容,再加上一些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把控用户的使用时间,论证网络文艺作品打破了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
5.材料一认为网络文艺"用户"的身份是作为个体的使用者,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传播、生产的参与者,"用户"被网络平台的算法操控不自觉地沉溺于网络文艺中不能自拔,因此"用户"必须善于与技术保持一定的距离,拥有清醒而冷静的思考。(3分)而材料二认为"用户"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要做一个好的网络文艺"用户",需要涵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同时,也需要国家文化治理与网络空间治理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营造共同的网络文艺家园。(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第段中对网络文尹"用户"的身份进行解释——"作为个体的使用者身份",或用户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传播、生产的参与者;第三、四段对用户沉溺网络、过度娱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段最后一句,提出应注意的建议。材料二第一段中指出网络文艺"用户"是利用网络参与文艺实践的人,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第二至四段对此进行了论述;第五段提出"好的网络文艺'用户',需要向内用力,涵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同时也要有外部的强大支持……"。筛选出这些信息,然后进行整合。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的能力。"表达了由于生活的戏剧性变化给自己的命运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而生发的不安情绪"这一理解不当。第②段中说∶"这种角色的转换将给命运带来什么影响,当时根本无从顾及。"这是为了突出很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当年为响应国家征召而无暇考虑小我利益的大局观,并无"不安情绪"。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抒发对往昔战友的怀念"这一分析不当,从第⑧段乃至全文语境看,"择发对往昔战友的怀念"缺乏依据。
8.①冬天具有无处不在的力量,能改变世界,具有从容、自信的个性;②具有"净友"的品质,看重不惧冰冻、勇于搏击的强者;③冬天无处不在的力量,检验并确证着作者自我的青春热血与抗争力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选材章图的鉴赏分析的能力。"偏爱冬天"是文章主旨,为什么偏爱 须通读全文,从核心意象"冬天"的拟人化形象特点及其个性精神,以及"我"与"冬天"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9.①描写大雪后白毛风降临的情景,突出其冰冻酷寒的特点,展示冬天的强大威慑力,反衬战士们的刻苦、坚强。(2分)②描写部队班长与冬天相处的亲热,突出这些青藏高原过来的老兵在严冬面前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状态,体现他们之于"我"有如"净友""良师"般的鼓舞力量。(2分)③这样写,一则丰富了"冬天的力量"的不同呈现状态;一则交代了十八岁的"我"取得冬天信任的一个原因,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剪裁、章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分析描写大雪后白毛风降临的情景和部队班长的态度表现这两部分内容的用意,须勾连上下文,从"冬天的力量"的内涵,从"我"取得冬天信任的根源等角度分析
10.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11.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太史令,古代掌管天文观测和推算节气历法等事务的长官。其职能和称谓历代不尽相同。但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也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1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单干打算在边塞设下伏兵,一举歼灭汉朝精锐部队,他的想法得到下属的支持"与原文不符,应是"单干认为,汉军引诱自己到南部边塞,可能有伏兵,他的下属认为,不消灭汉军,后患无穷"。
13.(1)现在做事一日遭调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身家件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说长道短,实在今人痛心。
(2)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没有死节,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举事"意为"做事";"全"意为"保全";"诚"意为"实在"。第(2)小题的关键点;"摧败"意为"摧败敌军的战绩";"暴"意为"光耀";"得当"音为"适当的时机"。每小题关键点每处1分,意思翻译准确即可,句意1分。
14.在李陵还没出战时,皇帝就预先颁发诏书,(1分)而老将路博德羞为李陵的后卫,就寻找借口,不肯接应李陵,最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末相关文字"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再结合前文,梳理逻辑关系,得出结论。
【参考译文】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腈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在酒泉、张被一带教习骑马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辐重。李陵叩头请求说∶"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的兵力。"皇帝称赞李陵,答应了他,并下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接应李陵军。路博德耻于为李陵的后卫,上奏说∶"正当秋天,匈奴马肥之际,不可与之交战。希望留李陵到春天,我们一起出发。"皇帝大怒,便下诏让路博德率兵赶赴西河裳击匈奴;下诏让李陵在九月从遮虏障出塞。李陵在波稽山;与单于率颅的匈奴军队相遇,足有三万匈奴腈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带士兵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通营前阵地。李陵与敌人交战相攻,弓筋手万筋齐发,向奴兵纷纷应弦倒地。抓到匈奴的俘房,交代说"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攻击不能取胜,日夜将我们引向南边靠近边界的地方,难道说有伏兵吗 '各部落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自率领几万骑兵,袭击几千汉军不能将他们消灭,以后再也,无法派遣入边的大臣了,会让汉朝更加轻视匈奴,'"此时李陵的军队处境越发凶险,匈奴的骑兵很多。恰好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附的欺驿,选到匈奴军中投降,详尽说道;"李陵的军队并无后援,弓箭也即将用尽,应当派精锐腈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单于得到管敢,不觉喜出望外,命匈奴腈兵一齐向汉军发起猛攻,汉军向南退却,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辐重车辆撤退,此时军中将士还有三千余人;只是砍下车触拿在手中,文职人员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到达山下狭谷中。单于截断汉军后路,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死亡惨重,难以前进。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了!"于是投降。皇帝希望李陵死战,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帝非常愤怒。群臣皆怪罪李陵,皇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说;"李陵对亲人孝散,对士人诚位,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总难,从他一向的表现来看,
有国士之风。现在做事一旦遭遇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说长道短,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使匈奴顾不上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筋的民众一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拉的是空督,冒着白刃,还是向北同致人拼死搏丰,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没有死节,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过了很久,皇帝后悔没有及时救接幸陵,说."应当在李陵率军也塞时,再让强弩都尉路博德前去接应。而我预先颁发诏书,才让老将路博德心生奸许,"
15.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这一理解不当。根据诗歌语境,尾联中的"儿,女"是指宋玉昭君等人。诗人怀念宋玉、昭君,既有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更是表达自己渴望用世的热切愿望。
16.①上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3分)②下句的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对出塞和亲、有功于社稷的昭君的赞赏,含蓄透露出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上下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上句典故的含意可联系注释中的释义,下句暗用昭君出塞的典故,考生应当熟悉。答题时应当结合全诗进行解读。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示
例二∶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示
例三∶尘满面 鬓如霜(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苏洵《六国论》,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建议的诵读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握不,可城"君不见尚堂助锁非白发,朝如青经慕成些""艰难苦根繁霉程,海倒新停油酒杯"*小法面,长如加霜",其余的可根据考生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使用比喻手法,且准确无误。
18.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风调雨顺∶风雨适合农时,年景好。根据语境,应选"得天独厚"。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举重若轻;比喻能轻松愉快地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或处理困难的事务。根据语境,应选"举足轻重"。子虚乌有∶假设的、不存在的或不真实的事情。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传闻。根据语境,应选"子虚乌有"。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根据语境,应选"不攻自破"。
19.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B项,"发生概率较轻"搭配不当。C项,"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语序不当。
20."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将"新疆棉"比成"云朵",既有形状上的相似,也生动展示了新疆棉的洁白。"她以…她以…·她以·"是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5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的构成应写明本体、喻体,其表达效果一般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本句比喻的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排比的构成,要与出几句话的内容与关系,其效果一一般是增强语势,使内容丰富。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流畅感人.本题中排比句主要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起到增强语势,强化赞美之情的效果。
21.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里谈的话题是街舞,故句子的主语应是"其身份标签",据此排除A项;B项主语和语序衔接都不恰当;D项"非竞技体育也非艺术"与后文内容不衔接。"艺术"在前,"非竞技体育"在后,强调"非竞技体育",与后面"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衔接更顺畅,据此应选 C项。22.示例∶
①质疑奥运会的承办 ②经济价值 ③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奥运会已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取承办的大型赛事……"和后文"想要平息质疑"可知,人们开始对承办奥运会表示质疑,可以填"质疑奥运会的兴办"。②处结合前文"体现出奥运会价值"和冒号后面的"节省预算开支"增加奥运会的收入"可知,这里应与奥运会的经济价值有关,故可填"经济价值"。③处根据前文"竞赛就一定有标准与规则""但艺术是很难有明确标准与规则的"和后文"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可知,这里应填"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这方面的内容。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基于仿真交际语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取自主流媒体的专题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与结论,较有可信度。题干设置了"班会主持人"和"曾受过打击式教育的孩子"这两类不同的写作者的角色身份。给出了主题班会总结发言稿和致父母的书信这两种不同的交际语境。前者还设定了"理性审视打击式教育"的主题班会情境。特定情境的创设与特定写作任务的设置,既对考生的立意构思提出了明确限定,又给考生预留了较为开阔的自主立意与创造性表达的空间。
(二)参考立意
(1)主题班会主持人总结发言稿∶
"理性审视打击式教育"这个主题提示考生要辩证分析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打击式教育的动机、策略与效果,全盘否定与全盘肯定显然都有悖辩证。因此,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从家长的角度)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打击式教育往往弊大于利,须慎用,把握好边界与尺度;②(从后辈的角度)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言语,要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具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理性,以求长善救失,促进自我完善。
(2)曾受过父母打击式教育的孩子给父母的书信∶
①坦承过度打击式教育对自信心的损耗,建议父母多予以鼓励教育;②表达对父母实施打击式教育的苦衷的理解,反省自身不足,提出改进对策,争取更大进步;等等。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语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①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③材料新鲜;④构思新巧;⑤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⑥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 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