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的是哪些寓言故事,选一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讲给同学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新课导入
如《滥竽充数》主要写了齐宣王让三百人合奏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后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又如《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新课导入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1.理解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句式。(重点)
2.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难点)
学习目标
3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文章明朗犀利,将故事、譬喻、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作品简介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明确字音:溉汲 (ɡài jí)
读准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 /于井中也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应答,回答。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名同学读叙述者部分,两名同学分别读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提示:丁氏:高兴、激动;传播的人:惊奇、吃惊;国人:人云亦云;丁氏回答使者的语气:惊奇、惊骇。
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情节。
①丁氏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但他表达存在歧义;②“闻而传之者”并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传到宋君那里;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研读赏析
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嘿,你们知道吗?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啊!
啊?我家里怎么会挖出一个人呢?是因为我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去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啊。
……
……
……
……
……
??!
13
从“丁氏”“传之者及国人”“宋君”的角度出发,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考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答题思路:(1)明确一则寓言可能会有多种寓意;(2)紧扣题目要求,联系文意从不同角度思考;(3)要切合人物身份、地位等,语言简练概括。
这场谣言为什么会得到传播呢?
表述不清
未经调查分析
以讹传讹,听谣信谣
人云亦云
丁 氏
闻而传之者
国 人
宋 君
①丁氏:说话表达应该清晰准确;
②传之者及国人: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
③宋君: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才是正确的态度。
本文的讹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现实意义?
原因:①丁氏表述不明,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就将消息散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乐于谈论这样离奇的传闻,就将传言四处传播。
现实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因此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息,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凡事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
合作探究
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盲目轻信
随意传播
多方查证,辨别真伪
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叙事
不轻信传闻
发展: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
开端:丁氏穿井,告人“得一人”
结局: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不轻易传播
结构梳理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丁家挖井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主旨归纳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之
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着得闻之于宋君
动词,知道、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从
介词,向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告人曰
[省略主语,即“(丁氏)告人曰”]
省略句:
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句式。(重点)
2.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的是哪些寓言故事,选一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讲给同学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如《滥竽充数》主要写了齐宣王让三百人合奏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后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又如《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二、资料链接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文章明朗犀利,将故事、譬喻、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
重要句子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二)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1.重点词语
及:待,等到。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居:停留。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2.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名同学读叙述者部分,两名同学分别读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提示:丁氏:高兴、激动;传播的人:惊奇、吃惊;国人:人云亦云;丁氏回答使者的语气:惊奇、惊骇。
四、研读赏析
1.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情节。
①丁氏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但他表达存在歧义;②“闻而传之者”并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传到宋君那里;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2.从“丁氏”“传之者及国人”“宋君”的角度出发,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学法指导】多角度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答题思路:(1)明确一则寓言可能会有多种寓意;(2)紧扣题目要求,联系文意从不同角度思考;(3)要切合人物身份、地位等,语言简练概括。
①丁氏:说话表达应该清晰准确;
②传之者及国人: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
③宋君: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才是正确的态度。
五、合作探究
本文的讹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现实意义?
原因:①丁氏表述不明,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就将消息散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乐于谈论这样离奇的传闻,就将传言四处传播。
现实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因此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息,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凡事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
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六、课堂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丁家挖井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七、字词积累(PPT20-2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