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件及教案(北京课改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件及教案(北京课改版七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2 12:43:00

文档简介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 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
??? 1播放录音(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
(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
???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
???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 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 2、教师明确
???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 ②抓议论句。
??? ③抓开头或结尾。
???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赏析语言
(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让他们觉醒,那这篇文章的魅力是无穷的,下来我们就语言来稍加欣赏一下。)
???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幽默、好笑、有讽刺意味)
???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幽默,好笑或具有讽刺性的句子。
??? 3、那么大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通过自主、合作进行品析。
??? (提示:品析句子的一般方法:朗读体会情感;分析语言的结构特征。)
??? 4、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
??? (我们从胡适先生灰色幽默的语言中,读出了一股辛酸!读出了一种愤懑!深刻体会到作品在当时的深远意义。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先生”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
??? 现在大家对照课文,看看我们自己或周围有没有“差不多先生”这种现象?(举出事例,说出结果或危害)
六、总结全文
??? 今天我们学习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探究了作品的时代意义,品析了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艺术,其实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我们应该不断的自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强大,希望老师下面的这道练笔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
七、练笔
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事件???? 记帐?????????? 风格:差不多
乘火车
请人医病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课件11张PPT。差不多先生傳 胡適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裏總不很明白為甚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跑去,一時尋不着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就絕了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愈傳愈遠,愈久愈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懶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