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09: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例简述 /
沁园春长沙 是毛泽东写得最好的词作之一,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全词饱蘸情感笔墨,选取博大、宏伟、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为读者创设了壮阔高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壮志豪情。
教例巧妙地设置了两条教学线索:一条是知识穿插,先后穿插了写作背景、对仗、炼字、意境四个方面的相关知识;另一条是朗读,教者设计了四次朗读,引导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行整体理解、分层概括、词句品味、意境感受。
教例是以“奇”串缀的一字探究式教学设计。教者紧紧围绕一个“奇”字,引导学生诵读、概括、品味、探究,并结合作者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多角度领悟作品丰富的内蕴,感受作者奇伟的气魄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例厚重、大气。在“力量与豪气”中,充分感受昂扬奋发的情感基调;在“自由与生机”中,深入品味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在“读书与修身”中,宏观领悟毛泽东诗词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伟人的精神品质,走向伟人的精神世界,进而补充学生的精神钙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力量与豪气:充分感受昂扬奋发的情感基调
1.切入。哲人康德:“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凝聚着诗人精神生命,闪烁着诗人智慧之光的诗歌,总会激荡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海洋。
2.诵读。
(1)学生自我比较阅读。
① 自我试读:小声轻读,结合文下注解,正音、通意,标出不理解之处。
② 听读、比读:两位学生示范朗读,比较其不同。初步感受词中生机勃勃、昂扬奋发的情感基调。
(2)老师指导阅读。
① 补充知识:如何欣赏一首诗词? 现代学者徐复观提出了一个观点。(屏显) 阅读诗歌的过程就是“追体验”。 所谓“追体验”,指阅读者寻根探源,去体味、还原诗人原始的创作心境,最终与作者创作时的心灵接触、融合,从而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朗读。 因此,阅读诗歌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读,应该将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含有情感地朗读。
② 读词注意要点。(屏显) 一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节奏感,常说的音步)。 学生读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二要读好领字延长音。(屏显) 宋词大辞典 :领字,也称领字句。 即在一首词中,处在一韵之首,对后面数字或数句,有统率、领起作用。 “词中领字句,为关钮所在,以用力之去声字为多,藉以承上启下。”三要读好韵脚顿音。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作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3)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词作昂扬奋发的感情基调,也感受毛泽东词的精神力量及胸怀。
二、自由与生机:深入品味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
1.学生述说阅读感受:全词充满自由奋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豪气凌云之感,与传统的悲秋诗词迥然不同。
2.为何有这种感受? 词中有哪些字词,特别让你感受到了一种生机勃然、昂扬奋发和凌云豪气的精神品性?
3.师生品读分享: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脱化于 诗经大雅旱麓 “莺飞戾天,鱼跃于渊”。词人将“飞”改为“击”,将客观描述化作了主观情态,更好地表现了自由勃发的生机;将“渊”改为“浅底”,清澈见底谓之浅,清澈见底疑无水。水是有阻力的,而词人要表现的是一种自由万般的理想追求,于是干脆让鱼像鸟一样在空中毫无阻拦任其遨游,任其飞翔。完全是词人的一种主观感觉、主观之需,是一种主体精神的展现。 ——尽管是肃杀寂寥的寒秋,但词人眼里却是——万山是红/遍,层林是尽/染;漫江是碧/透,百舸是争/流,“这是遍地生长之花,处处生机勃勃”。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教授解读的:(屏显) 一千一万座山/要红就/红个遍,一层层的树林/要染/就一丝不剩地尽染,漫江的水/要碧蓝/就蓝个透底。 总之,要让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叫“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别人眼里的萧瑟悲秋,在毛泽东笔下却是自由竞发的胜景。 ——像 沁园春雪 ,别人眼中冰天雪地的严冬,在词人的笔下却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 ——面对这样万物奋发,生命昂扬的自然界,词人自然会有怅寥廓——深沉思索和激昂慷慨——江天如此自由辽阔,自然界如此生机勃勃,人间何如? 苦难的中国,不幸的人民,何时大地遍种自由花? 人间苍茫大地,谁来主宰,谁来创造新世界?
4.下阕出现了一群什么样的形象? 这一形象是如何体现出生机勃发、昂扬向上、凌云豪气的精神品质?
(1)品析“遒”“粪土”“击水”“遏”等词语。 (2)这是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形象。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年轻、充满活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昂扬、强劲有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臧否天下、弘扬真理。(3)下片描摹的是一幅青年革命者的峥嵘岁月图。当时毛泽东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游冬泳、办报纸、驱军阀。(屏显) 毛泽东——“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湘江评论 创刊号 创刊宣言 ) 毛泽东——“我们知道了! 我们觉醒了!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湘江评论 第四期 民众的大联合》)点拨:两段话和下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及上片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相对应。在毛泽东眼里,革命者们,尤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青的革命者,就要像鹰击长空那样心态自由,奋发自由地战天斗地! 总结:词作上片以意象为主,下片基本上是直接叙述,直抒胸臆。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阅读感觉却几乎一致:全词洋溢出生机勃发、昂扬向上、凌云豪气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
5.学生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诵课文。
三、读书与修身:宏观领悟毛泽东诗词的精神内涵
1.毛泽东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抱负志向的革命家,生机勃发、昂扬向上、凌云豪气的风骨神韵贯穿他一生及作品,其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从修身的角度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魅力。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01年的 七绝咏蛙 是他在投考东山乡高等小学堂时写的,诗中那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压倒一切的精神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写的,显示出乘风万里、勇于进取的抱负。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写于大革命失败前夕的 菩萨蛮黄鹤楼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毛泽东心情郁闷,但却以“心潮逐浪高”的姿态,抒发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对国际上的反华逆流,毛泽东傲然不屈,特立不凡。 点拨:从修身角度看毛泽东诗词,可以清晰地展示其思想行动的轨迹和年轻时的抱负、志向,遇挫时的乐观自信,高瞻远瞩的胸襟与眼界。
3.从读书的角度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魅力。
(1)毛泽东古典文学修养深厚。(酷爱读书,博览全书) (2)以毛泽东诗词中善于借用和化用古诗词略作探究。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后多次被引用,宋人有“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引用者总脱不了原诗的感伤。毛泽东引用却翻出一番昂扬向上的新意:“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沁园春长沙 :“同学少年”化用杜甫 秋兴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毛泽东诗词中大量的对古代传奇故事、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以及寓言故事的运用,无论借用还是化用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并翻出新意。(略)

四、总结
学习毛泽东诗词,只有将其作品的精神上升到民族文化层面和民族精神层面,我们才能深入理解在民族奋斗历史过程中那些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才能深刻认识到在民族危难时那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与优秀品质——时刻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着的积极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涵,充分认识到毛泽东身上具有的不畏艰难、昂扬奋发的民族优秀品质,从而自觉地读书修身、律己爱国,让民族文化精神化为我们学生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