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1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8 20:0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同学们阅读材料(课文):
时间:5分钟
要求:
1、有几则材料(几个框题)
2、几则材料主题是什么(本文题目)
3、材料包括文字(大字、小字)、地图、彩图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课文)回答问题(先自己画出再小组讨论):
自学指导
1.淝水之战的背景、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意义?
3.魏晋以来民族关系趋势是什么?
4.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合作探究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东晋——前秦
(四)结果:
前秦政权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交战时间:
(三)交战双方:
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取得战役胜利
(五)影响:
(一)背景: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而东晋为什么成功?
①苻坚骄傲轻敌。
②前秦军队内部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吗?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吗?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八公山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迁都洛阳
1. 位置偏北,不便控制中原,也不利于学习汉族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平城
洛阳
1.位置优越,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2.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孝文帝改革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
①迁都城:
②说汉话: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北魏车马出行图
采桑图
北朝乐府《木兰诗》
生产
出行
文学
北魏骑马俑
汉人牧马图
北朝民歌《敕勒歌》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
沿用中原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之间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产方式:
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一家人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D
B
1、4 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西晋 B.东晋 C.魏国 D.前秦
2、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①揭竿而起 ②风声鹤唳 ③破釜沉舟 ④草木皆兵 ⑤斩木为兵 ⑥纸上谈兵 ⑦问鼎中原 ⑧退避三舍 ⑨投鞭断流
A.①⑦⑧    B.②④⑨    
C.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