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古代神话三则》课件及教案(北京课改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古代神话三则》课件及教案(北京课改版七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2 12:42:00

文档简介

古代神话三则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夸父( ) 发鸠( ) 柘木( ) 白喙( ) 溺( )
堙( ) 鲧( )
2、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
②化为邓林
邓林:
③故为精卫
故为:
④鲧复生禹
复:
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②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③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4、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选自______,这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古代______书。
5、《鲧禹治水》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的什么精神?

〖点击思维〗
1、注意“父”不要读成了“fù”;“柘”不要误读为“shí”;“鲧”不要读作“xì”。
2、“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复”是通假字,通“腹”。
3、第一句注意“欲得饮”的翻译形式;第二句注意正确理解“文”“喙”“赤”的意思;第三句中“卒”是“最终”的意思。
4、关于《山海经》: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古代地理书。作者不可考,成书约在战国时代,全书18篇,包括《山经》5篇《海经》13篇,内容丰富,包括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神话、传说、民族、特产、医药、风俗等方面,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地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5、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夸父——挑战自然
精卫——至死不屈
鲧禹——前仆后继
〖语言特色〗
课文所选的三则古代神话篇幅短小,在朴实简练的叙述语言中包含深刻的意蕴,加之想像夸张的巧妙运用,给人以难以磨灭的教益。文章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现在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反映了至死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反映了前仆后继的顽强斗争精神。
〖把握重点〗
一、关于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重点词语理解
逐走:赛跑。
走:跑。
大泽:大湖。
河:指黄河。
文首:头上有花纹。
白喙:白嘴。
溺:淹死。
堙:(用土)填埋。
注:流入。
息壤:神话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
复:通“腹”。
卒:最终。
布土:分布息壤。
三、内容综述
1、《夸父逐日》:以个人敢和太阳赛跑,而且赶上了太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向大自然挑战、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2、《精卫填海》:写炎帝小女儿女娃,往东海游历被淹死,但她很不甘心,变成小鸟精卫,去填淹死她的大海,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3、《鲧禹治水》:鲧虽然因为偷窃天帝的息壤而被杀,但又生禹继续治理洪水,终于平息了洪水,反映了坚韧不拨的拼搏精神。
〖攻克难点〗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进而把握文章内容,熟读成诵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请看下面的参考译文:
1、《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赛跑,赶上了太阳;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向北去喝大泽的水。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丢下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2、《精卫填海》: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在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3、《鲧禹治水》:洪水泛滥,巨浪滔天,鲧便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它来填塞泛滥的洪水。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天帝允许,天帝很生气,就派了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鲧死后,他的肚子里生出了禹。天帝最终命令禹去分布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
〖质询疑点〗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主干知识〗
1、 fǔ jiū zhè huì nì yīn gǔn
2、①逐走:赛跑。
②邓林:桃树林。
③故为:所以变成。
④复:通“腹”,这里有从肚子里的意思。
3、① 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和渭河喝水。
②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爪。
③天帝最终命禹分布息壤治理了洪水,因而安定了九州。
4、《山海经》 地理
5、《鲧禹治水》前仆后继的顽强斗争精神。
课件35张PPT。什么是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古代神话三则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背诵三篇神话。? 夸父逐日——《山海经》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课文朗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注意下列绿色词语的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疏通文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竞跑,赛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想要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比一比

请同学们把本文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大家讲一讲,看谁讲的精彩。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课文翻译?夸父为什么逐日de失败英雄人物与主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文章主题拓展延伸 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精卫填海整体感知写炎帝小女儿女娃,往东海游历被淹死,但她很不甘心,变成小鸟精卫,去填淹死她的大海,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译文参考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在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课文分析 1.通过故事,我们知道了精卫鸟,那么这种鸟生活在什么地方?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2.这种鸟外形有什么特点?叫声怎么样?
“其状如乌;文首,白会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3.为什么有这样一种鸟呢?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所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1.请说说这个动人的故事。
2.请说说学了《精卫填海》的感想 :
语言的精练?? 想象的夸张? 叙述的直接? 节奏的明快拓展延伸
1.小小的精卫到底能不能把大海填平呀?讨论
2.《精卫填海》是《三海经》中的一个小故事。《三海经》中的小故事很多,自选一则小故事回去读一读。鲧禹治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
耗的土壤。
拯救——挽救;救济。理解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 本课小结 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