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时练 含答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时练 含答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8 20:11:45

文档简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练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杨坚建立隋朝
B.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建长城和大运河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D.隋文帝励精图治,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下列属于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隋炀帝昏庸无道 ②大量征发劳动力,荒废农业
③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④权臣当道,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司马炎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4.隋炀帝大业三年“遣羽骑尉朱宽使于流求国”,流求即现在的( )
A.日本 B.香港 C.印度 D.台湾
5.《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隋朝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黄巢大起义
C.统一南北币制 D.炀帝的暴政
6.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它们分别是今天的( )
A.北京、上海 B.北京、杭州 C.天津、扬州 D.洛阳、杭州
7.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8.下图是东晋~ 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出现巨大变化。这与当时推行、实施哪一制度有着密切相关?(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9.经过长期分裂,589年使我国南北再次实现统一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高祖
10.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灭陈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11.下列与“金榜题名”、“名落孙山”、“一举成名”这些成语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二、填空题
12. _______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隋朝开通的________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⑴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⑵隋唐创立并逐步完善的__________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我国恢复了__________制度。
14.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于605年开始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请完成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问题。
(1)请写出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各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连接    、    、    、    、    五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全长    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
15.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
1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他陈桥驿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开创一代新王朝-----
(2)他生活在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力保中节,誓不降元-----
(4)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并创立了进士科----
(5)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
(6)他收复台湾,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
三、综合题
17.著名史学家王夫之称:隋亡而法不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来得天下之易者,未有如隋文帝者。
——(清朝)赵翼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在《国史新论》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是取代哪个政权而“得天下”的?新的政权定都哪里?
(2)材料二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结合所学,举出这一制度之所以被后世沿用的两条原因。
(3)读示意图,写出河段D、城市B的名称。结合材料和所学,写出大运河开通起到的作用。
1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炀帝:“自古天子有巡守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胭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答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材料三)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材料一中大运河两端城市A、B分别是哪里?
(2)大运河的开通与哪位皇帝有关?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他开凿运河的目的是?
(3)从材料三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
19.《贞观政要 论任贤》中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说明他有重视历史研究为我所用的思想。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材料二:“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河”其中心在哪里?南北至点分别在哪里?
(2)材料二对此河开凿目的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B
6.B
7.A
8.C
9.C
10.B
11.C
12.都江堰 大运河
【点睛】
要求学生知道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建成的时间及意义。
13.有教无类 科举制 高考
14.(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3)2 700 交流
15.洛阳
16.(1)赵匡胤 (2)毕昇 (3)文天祥(4)隋炀帝 (5)忽必烈 (6)郑成功
17.(1)政权:北周;都城:长安。
(2)朝代: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河段D:永济渠;城市B:洛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或加强了南北交通,或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2)材料二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所以被后世沿用。
(3)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所以河段D是永济渠;城市B是洛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18.
(1)A-涿郡; B-余杭。
(2)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3)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古人的智慧的成就;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本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故答案A最北端是涿郡,B最南端是余杭。
(2)本题主要考查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目的。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故答案应该是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
(3) 此题主要考查本题考查学生的是阅读归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古人的智慧的成就;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
19.(1)中心:洛阳;起止点:南起余杭,北至涿郡。
(2)不符合史实,因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胡曾在诗中表达了隋炀帝开凿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关系,因此,材料一中“河”是指隋朝大运河。从605年起,隋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根据材料二“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可知,材料大意是:帝王的功业从兴盛到衰亡能传上几代人呢,唯有旧时遗迹上还残留着当年的流风余韵,只求死在扬州能够天天守看这里的月色,而不愿乘着天子的车驾活着离开。据此可知,作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腐化造成了帝业的败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材料二对此河开凿目的的认识不符合史实。
答案第6页,共6页
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虚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2.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3.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B.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中国古代治世
C.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至东南地区
D.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当时人民负担较轻
C.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 D.统治者注重生活节俭
5.从贞观末年到开元末年,唐朝户数从300万户增加到841万户,这主要是( )
A.贞观之治的成效 B.对外扩张领土的结果
C.开元盛世的成效 D.重视任用贤能的结果
6.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虚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7.“皇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的作用不包括( )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C.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D.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8.唐太宗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9.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 1300多年,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关于科举的俗语和诗词。下列选项中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①天下英雄人吾彀中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这样一种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逐级选拔行政管理人才,具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特征。这种制度是( )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 C.行省制 D.金瓶掣签制
11.“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二、填空题
1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________的统治。
13.唐高祖退位后,传给( ),他就是唐太宗,年号( )。
14.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15.唐太宗称为镜子的大臣___________。
1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信息。
(1)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________。
(2)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________。
(3)它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它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他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材料三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一系列为政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写出两点)。他们的治国方略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材料二(唐玄宗)思欲弃末敦本,享欲安人……急于农务,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摇,使天下为无事。
——《唐大诏令集》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除此之外,促使材料一这种盛世景象出现的因素还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相同之处。
19.公元2008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启动。岁月的年轮已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铸就的荣耀。或许,在这个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可以回味大明宫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感受魂牵梦萦的大唐。
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开元盛世是哪位皇帝创造的丰功伟绩?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
5.C
6.B
7.D
8.B
9.B
10.A
11.D
12.武则天
13.李世民|贞观
14.618 李渊
15.魏征
16.安史之乱 一五计划的实行 《十二铜表法》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依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17.(1)贞观之治。
(2)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相似之处:发展科举;重视人才;发展生产。启示: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依据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他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是唐玄宗;“他”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可知,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是发展科举;重视人才;发展生产。他们的治国方略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启示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8.(1)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充足、社会安定。
(2)材料二: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材料三: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唐玄宗本人的才能;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提倡节俭。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政治稳定,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因此,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充足、社会安定。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唐玄宗)思欲弃末敦本,享欲安人……急于农务,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摇,使天下为无事。”可知,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根据材料三“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知,唐太宗、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种盛世景象出现的因素还有唐玄宗本人的才能;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因而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提倡节俭。
19.(1)表现: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打出两点即可,抄袭原文不得分);唐玄宗(李隆基)。
(2)措施: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整理财政;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提倡节俭。
【详解】
(1)根据材料“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可知物价低廉,根据“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归纳得出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曳上称为“开元盛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整理财政,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提倡节俭,这些措施对开元盛世局面地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第8页,共9页
2第3课:盛唐气象
课时练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有( )
①为民族间商旅贸易提供方便 ②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③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④有利于边疆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练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
A.诗仙 B.诗史 C.诗圣 D.诗神
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反映的历史画面,体现出的内容是( )
A.唐朝统治者与百姓民众的共处 B.唐朝文化艺术多姿多彩
C.唐朝对外交流往来频繁 D.唐朝民族关系和交往
5.“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河水。”材料描述的是( )
A.翻车 B.筒车 C.秧马 D.曲辕犁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能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时期为(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了唐与这个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个少数民族是( )
A.南诏 B.回鹘 C.吐蕃 D.突厥
8.中国古代制餐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密类冰”的 现象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商朝 D.西汉
9.苏轼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10.以下关于隋唐文化成就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B.李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
C.莫高窟的开凿是从隋唐时期开始 D.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二、填空题
11.唐太宗实行 ____________ 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护。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场景。
12.根据提示列出相应的历史人物或相应的内容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________
(2)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的皇帝________
(3)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建立隋朝________
(4)被誉为“诗仙”________
(5)被誉为“诗圣”________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________
(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
(8)唐朝文学的主要形式________
(9)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________
(10)元朝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________
13.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____________。
14.唐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____。
15.李白因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称为“____________”。杜甫被誉为“诗圣”,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____________”之称。
三、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羡慕华风,接受内地的服饰等风俗习惯;并派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文成公主随身带来的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精英,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邵梅士《中国通史》
(1)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国家叫做什么?
(2)有人认为公主带去的文化、技术和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唐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想编写一本《中华文明史》,以下是他完成的部分目录:
中华文明史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第一节 天文历算的演变 天文观测 祖冲之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发展 …… 第三节 生产工具的革新 曲辕犁 筒车 第二章 ……
(1)请你参照第一、三节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第二节内容。
(2)请你依据本书主题,按照第一章样式续写第二章目录(至少写出两节)。
18.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自信开放的时代,具体体现在它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中外交往活跃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到兴盛。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从数量上看,仅清代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改编自《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了民族交融和谐乐章;由于开放,各国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1)为实现“唐朝之盛”,开元年间,在位皇帝采取哪些治国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史实各一例。
(4)由以上材料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并说明这些时代特征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C
7.C
8.B
9.A
10.C
11.开明 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12.武则天 唐玄宗 杨坚 李白 杜甫 元朝 交子 诗歌 宋词 元曲
13.安史之乱
14.诗
15.诗仙 诗史
16.
(1)吐蕃。
(2)不同意;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
【详解】
(1)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
(2)根据所学可得出不同意;结合所学可得出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
17.(1)《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治未病”理论 麻沸散 外科手术 五禽戏等
(2)示例一:
第二章 艺术的辉煌灿烂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兴盛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精进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等
示例二:
第二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节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节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
【详解】
(1)根据材料“第一节天文历算的演变 天文观测 祖冲之 ”可知第一节的内容是与天文历法等有关的,对祖冲之的成就进行列举,那么根据这种体例,结合所学“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联系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人的成就,仿照第一节或第三节写出即可。
(2)根据材料中小唐编写的《中华文明史》结合所学可知,文明史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因此“第一章是科学技术”,那么第二章可以用政治或艺术、科学技术等为章节题目,然后再分成小类成节,如以艺术为例:根据古代历史的艺术表现有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各朝各代灿烂辉煌,因此题目为第二章 艺术的辉煌灿烂,第一节可以绘画的辉煌为题,按照第一节模式举例如: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等;第二节可以书法为题,如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的精进等,举例子用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等。
18.
(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典籍。
(2)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文教兴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
(3)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对外交往:鉴真东渡。
(4)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前提: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繁荣。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年间,在位的皇帝是唐玄宗,他采取的治国措施包括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典籍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之所以繁盛,主要得益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文教兴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
(3)民族交往根据“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了民族交融和谐乐章”得出由文成公主入藏;对外交往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有鉴真东渡。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对外开放,所以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前提则是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繁荣。
答案第6页,共6页
2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练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对外交流的频繁 C.光照四邻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下图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如果要给这一人物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六次东渡,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七下西洋,宣扬国威
3.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4.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揭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班超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5.唐诗《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学者郭沫若写道“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些事件共同体现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中日关系友好 C.文化辐射周边 D.诗歌艺术高超
6.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捐赠物资的包装箱上附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它体现了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唐朝时期,为中日友好往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7.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 )
A.遣唐使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8.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交往活动,下列可能会出现在此剧中的情景有( )
①日本遣唐使觐见唐朝皇帝 ②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③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 ④玄奘回国后与唐太宗讲述路上的见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D.郑和下西洋
10.李庆新在《海为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网络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的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二、填空题
12.___________是唐朝时同天竺交往最杰出的使者;________________是明朝抗倭名将。
1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维持了约1300年的选官制度一一
(2)唐朝时日本派到中国的使节称为一一
(3)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叛乱一一
14.唐朝设置的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唐朝时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是____________;贞观初年,西行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____________。
16.隋唐时期出现很多杰出人物,说说下面他们都是谁。
(1)我国历史上奠定汉藏两个民族之间友好交往基础的伟大女性是___________
(2)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的是___________
(3)赵州桥开创了世界上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此桥的设计者是___________
(4)他用诗讴歌祖国的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___________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诗人是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7.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成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历史人物的问题。
(1)图1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其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那么他是谁?其在位时期的两位宰相,世称“房谋杜断”,分别是哪两位?
(2)图4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她对科举制有什么贡献?
(3)图3是远赴天竺求取佛经的高僧,他是谁?其归国后口述并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著作是什么?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图2人物的名句,他是谁?请写出他的一部代表作品,他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19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三:下图
(1)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记载玄奘亲身见闻,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著作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和日本、天竺之间交往的史实。
19.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材料一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2)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二中的“公主”是指谁?
(3)材料三中的“一个伟大僧人”是指谁?这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的终点在哪里?他将路途所见所闻写成一部书,这部书是 ?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C
6.C
7.A
8.D
9.A
10.D
11.C
12.玄奘 戚继光
13.(1)科举制(2)遗唐使 (3)安史之乱
14.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15.鉴真 玄奘
16. 文成公主 唐太宗 李春 李白 杜甫
17.(1)唐太宗(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仙”。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图1中的历史人物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结合所学可知,这位皇帝是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唐太宗在位时期的两位宰相,世称“房谋杜断”,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
(2)根据材料可知,图4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她是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制度,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3)根据材料可知,图3是远赴天竺求取佛经的高僧。结合所学可知,他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至天竺,学习佛法。归国后口述并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人物是唐朝诗人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他诗中的佳句。他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后世尊称他为“诗仙”。
18.
(1)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
(2)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竺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依据材料一的“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可知唐朝与天竺之间交往的史实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依据材料二的“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可知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是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可知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
19.(1)唐太宗;虚心纳谏。
(2)藏族;文成公主
(3)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唐太宗。根据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可知,这反映了贞观之治中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吐蕃人是现在藏族的祖先。材料二中的“公主”是指文成公主。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3)根据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一个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初年,玄奘西行至天竺求取佛经,所以这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的终点在天竺;他将路途所见所闻写成一部书,这部书是《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答案第10页,共10页
2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练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C.节度使势力膨胀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2.下图所示的社会现象出现在( )
A.西汉前期 B.东汉后期 C.唐朝后期 D.南宋时期
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该诗作者发动的起义沉重打击了下列哪一个封建王朝(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势增大,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管理,实际上各自为政。这反映了唐朝后期出现了( )
A.皇权强化 B.土地兼并 C.藩镇割据 D.政权分立
5.杜甫在《无家别》这首诗中写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篙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揭示了“安史之乱”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性质
6.韦庄在《秦妇吟》中写到“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景象,黄巢起义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 )
A.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在中国封建社会,往往出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北宋
8.他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抒发自己的壮志凌云,他是( )
A.安禄山 B.黄巢 C.史思明 D.朱温
9.“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经济也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实力不如南方。”回顾历史可知,导致北方经济落后的原因包括( )
①安史之乱②唐末农民起义③藩镇割据④周世宗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11.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弓|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 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这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 )
A.导致唐朝灭亡 B.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导致唐诗衰微 D.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二、填空题
12.《三国鼎立形势图》中①处是_____________;《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中②处是_______。
13.唐末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________率领下,建立大齐政权。
14.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北上________,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后期,________发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5.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____________。
16.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等五个政权,南方先后出现吴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_______”。
三、综合题
17.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繁盛时期,它有盛世,但也有乱世转而衰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材料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开元时期怎样的场景?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哪一盛世局面?
(2)材料二描写的是唐朝哪一乱世局面的情景?这一乱世的发动者都有谁?
(3)结合材料三说说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怎样的灾难?此事件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一、二、三都是选自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杜甫被称为什么?他的诗被誉为什么?
18.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隋朝、唐朝分别在哪一年建立?隋朝统一中国的标志是什么?
(2)隋朝在谁的治理下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繁荣景象?哪位皇帝在位时,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隋朝灭亡与哪位皇帝有关?唐朝国势由盛而衰的标志是什么?此事件后唐朝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材料二:
材料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1)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3)唐朝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应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4)材料三描写的是哪一事件的情景?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C
6.C
7.C
8.B
9.A
10.A
11.D
12.成都 东京(开封)
13.黄巢
14.灵武 黄巢
15.安史之乱
16.战国七雄 五代十国
17.(1)①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②“开元盛世”
(2)①“安史之乱”②安禄山、史思明
(3)①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野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4)①“诗圣”②“诗史”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此内容描绘了唐朝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2)第一问依据材料关键词“杜甫《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此内容描写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的情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野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杜甫被称为“诗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18.
(1)581年: 618年。标志:隋朝灭掉陈朝。
(2)隋文帝(杨坚) ;唐玄宗;“ 开元盛世”
(3)隋炀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4)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隋朝统一中国的标志是: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了中国。
(2)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在隋文帝的治理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玄宗统治时期,重用贤能、整顿吏制,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
(3)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灭亡与隋炀帝的暴政有关,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隋朝灭亡。唐朝国势由盛而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唐朝后期又爆发黄巢军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等方面谈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9.(1)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和玄奘;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印度。
(3)唐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在和平的基础上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4)安史之乱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详解】
(1)根据材料“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可见当时中国各方面比较先进,日本派人来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人是鉴真和玄奘;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印度。
(3)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当前社会,我们应在和平的基础上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4)根据材料杜甫《垂老别》可知当时唐朝发生战乱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第2页,共7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