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10: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
(本试卷
题;全卷
考试用时
注意事项
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选择题的作答:
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
字,完成1~5题
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
术的哲学
宋学兴盛的
士大夫文人对“性命
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
终粹美
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
动力,体现着
格精神对
术活动的影
宋词雅化在

成度,特别是
创生,对词史发
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
由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
表达功能的拓展
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
士人在党争和贬谪
种自我

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
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
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
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
所向,是作
美偏好的
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文试题第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
在对词的雅
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
量雅
造着宋代
人的人格意象
有着和“清风明
相近的体
概之为对“适

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
心消尽道
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风我”
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
司句中流露出顺
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
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
和欧阳修
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
成主体精神绝对
境界
阳修的“清风明月,
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
也无睛”,是他在鸟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
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
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
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
霁月
溪诗序》
周敦颐
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
伺点
者气象”,遂
格气象的经典表

刀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
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睛后明净
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
透人生的通脱感
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
为“光风霁月
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
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
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
次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
成的人格精神

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
感变
(摘编自陈
到“断虹霁雨
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
的诗性表达
材料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
着两
将诗的有关表现手
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
括体现传统儒学所
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呼唤
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
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

文试题第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