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蒙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历代中国帝王都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劝农桑”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务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农神的祭祀祈祷是古代帝王们的重要大典。农神中有神农氏、后稷、先农、先蚕等。蚕桑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神是农业神中的重要神灵。这表明
A.中国原始农业发达 B.中国古代以农立C.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D.中国古代信仰多变
2.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3.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4.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5.据《英国饮食五百年》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
A.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B.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
C.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D.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
6.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启蒙运动促进价值观的变化B.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C.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D.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7.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同时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南瓜、葡萄
8.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9.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 ( )
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
10.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 )
A.窖藏 B.冷藏 C.腌制 D.低氧储藏
11.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唐代出现了一种结构更加完备的耕作工具,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宜于深耕和精耕,不仅节省了畜力,也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这种耕作工具是
A.大镰 B.曲柄锄 C.耧车 D.曲辕犁
12.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 B.男耕女织 C.土地私有 D.自给自足
13.下表中对于史实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序号 史实 解释
① 春秋晚期我国已出现了人工冶炼铁器 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② 汉武帝将煮盐、冶铁、炼铜等行业收归官办 阻碍了古代盐业和金属冶炼行业的发展
③ 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表明棉布已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④ 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证明古代制瓷技术有了新发展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中国 约43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5.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形成C.中国闭关锁国 D.生产方式变化
16.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17.历史上,英国人对于“准时”的理解只是一个粗略概念,大体上只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但是,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准时“逐渐精准到某一钟点,甚至某刻、某一分钟.而钟表也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物件。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 B.机器大生产对社会的影响
C.英国学校诚信教育的成功 D.钟表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
18.“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B.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产品的发展D.促进了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19.2014年底,位于浙江慈溪联盛广场的香满轩餐厅开业,里面有5个机器人:两个送餐,能报出各种菜名;三个小机器人在门口跳舞助兴。这反映了
A.人们靠科技进步增值利润 B.传统就餐业必将走向衰落
C.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拓展 D.工人的劳动就业受到威胁
20.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八十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九十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21.“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这条路而输入中国。这反映了“丝绸之路”
A.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建立
C.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影响了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
22.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 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23.如图是反映汉代市井生活的画像砖,市井有市墙围绕,三方设门,市中置有市楼一座,上悬一鼓,市共分四个交易区。此图可用来说明汉代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C.政府对商业的严格管理 D.民间集市贸易的发达
24.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25.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6.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欧洲北部优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工业企业的建立
C.西、葡对美洲殖民掠夺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27.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但每趟利润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 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财富
C.黑奴贸易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28.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9.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2020年11月2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关于亚太经合组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雅图会议的声明中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家庭精神
B.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它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组织
D.创建时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
30.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31.
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キ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
——约翰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32.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7世纪,荷兰控制着波罗的海地区、大西洋地区乃至地中海与北欧地区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海上运输几乎被荷兰所垄断。
——摘编自杨林《中外经济史》
材料二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英国工业品的价格也下降了,竟争力增强。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187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竟达到近五亿五千万英镑,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英国的贸易活动和财富情况。当时英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居首位,成千上万的英国轮船满载着英国工业品漂洋过海,这些工业品远销英国殖民地和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那里英国商人又攫取了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运回本国。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人们普遍认为,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对于中国是不利的,然而究其原因,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系忙的港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3.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味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一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 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B2.C3.A4.A5.A6.B7.A8.A9.B10.D11.D12.A13.D14.A15.D16.C
17.B18.C19.A20.B21.A22.C23.C24.B25.D26.D27.C28.B29.B30.D
31.(1)变化: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2)特点: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
32.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造船业发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开拓世界市场,垄断贸易:阿姆斯特丹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繁荣。
(2)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条例》的废除增强了英国工业品的竞争力: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有利于英国倾销工业品并获取原料。
(3)特点:进口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为主:出口商品主要为科技含量低的农副产品。影响: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33. 论题: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
阐述: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近代早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种运算;工业革命开展,对计算能力要求的提高,逐渐产生差分机;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计算器,出现电子计算机。
综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器逐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